人生應懷有一顆助人之心

Feb19
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我國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高調的道德情操,並且醺陶著無數華夏兒女,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人出生在這個艱難的世界上,無論人生大事小事,總是有求助他人的地方,也有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以助人之心必定人皆有之。
  
  在人生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幫助的。碰到問題,要想方設法;遇到困難,要互幫互助;遭受困境,要鼎力相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當看到別人跌倒了,則會不由自主地扶他起來,這就是助人為樂。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助人是人的一種本能,一種境界,一種美德。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互幫的人際關係,是人的健康與自身的修養的必修課題。
  
  為什麽要幫助別人?在心理學上有三種理論解釋:第一種是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助人可以換取外部回報;第二種是社會規範理論,認為助人是完成個人的社會責任;第三種是進化理論,認為是否選擇出手相助取決於親緣關係的遠近,是一種種群維係策略。
  
  確實,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其實幫助他人隻是一種手段,提升自己心靈美的方法。助人就為了利己,是美化心靈的一種途徑,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想法,人人都這樣做,人人都有如此高的覺悟,和諧社會也不再是夢想。而覺悟是需要修養,是需要提升的。
  
  那麽,懷有一顆助人之心有那些意義及重要性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助人之心是做人的一種扶助。人與人之間的扶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相當必要的。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遇到問題是常有的事。是主動自願的善良舉動,是人類互助友愛的表現。人活著就是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邁進的。做人要懂得在可能可行的情況下,學會借助外力來輔助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人生事業。
  
  助人之心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助人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公民在助人為樂做好事中,不計報酬、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和諧、健康、向上的風尚,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各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是一種有力的抵製。在助人中可以“點亮自己,照亮別人”,既幫助了他人,又淨化了自己靈魂,升華了人格、豐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素質。如果人們都不講助人,自私自利甚至爾虞我詐,那麽社會就難以順利發展,人們就會寸步難行。
  
  助人之心是做人的一種本能。對一個人來說,人生是風水輪流轉,本來這個世界上,月有陰睛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有一個人永遠走運。道德是基本的善,道德是燃燒的光,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淨化靈魂,升華人格,所以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助人為樂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
  
  助人之心是做人的一種關愛。關愛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好饋贈,互助是朋友送給我們的最佳禮物。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中國是禮儀之邦,樂於助人曆來為育人大計的重中之重。這是一種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幸福!助人為樂的思想早在古代就產生了。孔子提出的“仁愛”,墨家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以及“樂善好施”的倫理思想和原則,都包含有助人為樂的意思。近代資產階級提出的“博愛”口號,也有助人為樂的成份。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那些願意幫助別人的人最容易得到快樂。幫助他人,人很可能會因此得到友誼的種子,它在你的愛心下會日益成長、壯大,終究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這篇關於人生應懷有一顆助人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