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過去是為了,讓我們當下的生活更好

Feb19
所有的過去,對於我們的意義所在,就是為了讓我們當下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美好,而非其它。如果我們的任何行為沒有讓當下更好,那麽這個行為的目的是什麽?我們活著,努力著,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越來越好嗎?
  
  在今天,“懷舊”已經成為了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一種社會學現象,已不局限於個體對自己過去的回憶,或是一種“年華漸逝”的印記,而是作為一種正常的情況,既帶有濃烈的個人特征,也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
  
  懷舊的社會成因
  
  懷舊並沒有特定的人群和年齡,它可以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發生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是一種穩定的個人心理傾向。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逐漸老化,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功能不斷減弱,思維、記憶、理解等各種能力均有降低,但“閱曆豐富”的大腦貯存的“往日信息”卻根深蒂固,遇到某種刺激極易觸景生情,往事在腦海中不斷湧現。
  
  懷舊是尋找一種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機之下或社會動蕩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正性情感,成為人內心的庇護所。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生經曆重大轉變時,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持身份,而對過去的感知可以喚起過去的自我,清晰地認識、定義自己,因此懷舊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被當作“某種人類疏離的基本狀況”來談論。
  
  懷舊的心理起因
  
  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表現為美化“故鄉”,感歎誇大“過往”的人和事,其中更多的是優點,甚至忽略了不足,呈現出了想象勝於實際的特征。
  
  一般的懷舊總是甜蜜溫馨的,甚至都有點不自覺的幻想成分。
  
  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麵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當我們麵臨矛盾和衝突時,就會通過懷舊,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這種衝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衝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衝突)。
  
  特別是在老年人當中,因為他們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多,心裏隱隱產生恐慌,於是反複回想過去的時光並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這些時候,懷舊通過退行到過去替代性地滿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時空錯覺,正好能以一種象征的方式帶給人安全和愛。
  
  一般來看,懷舊更多的是情感記憶,而不是認知記憶。這種記憶是有選擇的,其所包含的情感結構比較複雜,既包括溫暖、喜悅、感激、友愛和單純等正麵情感,也有失落、悲傷和渴望等負麵情感。
  
  過度懷舊小心陷入病態心理
  
  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懷舊心理,一個人適當懷舊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正所謂過猶不及。因為懷舊而否認現在和將來,就會陷入病態,病態懷舊心理往往是不能適應環境的表現和結果。這是因為當事人遭遇社會變遷、價值觀改變,或是因生活環境改變等引發個人的失落感,當麵對突變,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積極勇敢地麵對生活,反而自我收縮,采取了回避或對立的態度,避免直接麵對這不適應的現實,陷於懷舊不能自拔。更糟糕的是,過於懷舊會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適應,繼續強化對過去的依戀,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個體與環境的隔閡便如同滾雪球一般不斷擴大,形成了病態的懷舊心理和行為。
  
  作為一種記憶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懷舊產生的滿足感能使人生更加充實。但是對於不懂得善待懷舊情結的人來說,懷舊發展到令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則可能變成沉重的精神羈絆,就要加以重視了。
  
  【心靈感悟】:
  
  無論在什麽情況,都要懂得,過去已經過去,隻有當下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過去隻是我們當下生命的參照,而不是真實存在,不能代替當下,不能影響當下的正常生活。
  
  所有的過去,對於我們的意義所在,就是為了讓我們當下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美好,而非其它。若因為回憶過去而讓你感覺到當下不夠好,那麽,這個回憶是有問題的。
  
  況且,如果我們的任何行為沒有讓當下更好,那麽這個行為的目的是什麽?我們活著,努力著,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越來越好嗎? 這篇關於所有的過去是為了,讓我們當下的生活更好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