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具有一顆厚德之心

Feb19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上,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厚德”出自《易經·坤卦》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人才素質規格。《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厚德,即強調德性的修養。儒家講內聖外王,可見外王的基礎還是內聖。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八綱目中,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五條屬於“內聖”的範疇,所講的亦都不外是德性的修養。
  
  由此可見,厚德,可謂中國傳統文化中之精粹。厚德,不是抽象的空洞物,而是實在的具體物。古人稱德有其五,取名“五德”,且文武有別。文者,其“盛德”為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倡導的“夫子溫、良、恭、儉、讓”;武者,其“德備”為孫子在《孫子兵法·計篇》中推崇的“將者,智、信、仁、勇、嚴”。無論是文,還是武,隻有“五德”俱全,才可能精、神、魂、魄、意五氣朝元。畢竟,眼不見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有了“五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才會落地生根、生機盎然。
  
  人生對道德追求,不僅是美好價值的堅守者和弘揚者,更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創新者。這個源遠流長又被賦予時代內涵的命題,將鞭策和激勵每一個人。
  
  那麽,做人應該具有一顆厚德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厚德之心是做人的準則。“厚德”是人生的基本道德準則,厚德是做人的基礎。百事以德為先,無論是為人處事,都要以厚德為準則。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也是當今時代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那些聖賢、先哲、偉人無一不是宅心仁厚。老子、孔子之所以成為聖賢之人,是因為他們擁有了高尚的德行;虞舜之所以能感天動地,是因為他以仁孝做人。道德,是大自然運轉的一種法則,人類之間也有相處的道,那就是常說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五種關係在大自然,是道德的範疇。厚德,言主體內在的素質、操行和境界,弘揚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養,繼承優秀傳統道德,樹立高尚道德。故“厚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必須踐行的道德準則。
  
  厚德之心是為人的品質。古人雲:“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講德,百姓也講德。生而為人,厚道是基礎。這裏告訴人們,一要有德,二要厚德。沒有道德,不成為人,沒有深厚的道德積累,也不能成為有意義的有大作為的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德,更需要厚德。有如莊子《逍遙遊》中所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人之德不厚,則行將不遠。”意思是說,做人要有道德觀念約束,做事要有規有矩。講厚德就是做人的基本操守。
  
  厚德之心是處人的風格。人們常說:道德情操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情操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情操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總而言之,做有道德的人中華民族曆來推崇做人的道理。“厚德”是品質,就是人文厚重、崇尚公德、重情尚義,展現了以德文化營造精神家園、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一個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情感淡漠、人際關係緊張“厚德”是知與行的統一。道德規範隻有內化為人們的道德修養,轉化為人們的道德實踐,才能成為改變社會風氣的強大力量。弘揚了傳統美德,反映了時代要求,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遵循的主要內容。
  
  厚德之心是塑人的品行。品味是實幹出來的,而不是表演出來的。做人有品位,不在聲高氣粗,而在細微行動;不在拋頭露麵,而在埋頭做事;不在自我表揚,而在群眾口碑。做人講品德,做事講德性,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素質。我們應該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理解與踐行。作為普通人,要忠於家庭,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家庭所賜,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最終歸宿,沒有了家庭就沒有了奮鬥的根據地,更沒有奮鬥的動力,因而不能以個人自利而損壞家庭關係,損壞家庭利益。家是國的細胞。中國自古以來,家國同構。對國忠,就是對家忠,反過來,對家的忠誠也能體現對黨對國家的忠誠。
  
  厚德之心是施人的美德。厚德之心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他人,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有高尚的道德行為和優良的道德品質的人,做人事事講品德,做事處處講道德,寬容平和的人,厚德載物,雅量客人,推功攬過,能屈能伸。“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處事方圓得體,待人寬嚴得宜。其表麵平凡,實則內聚,心中有堅石般的意誌,胸中有經世濟邦之策。其心,青天白日;其才,玉韞珠藏。居軒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處林泉之下,須懷廊廟之經綸。內不見己,外不見人,施恩於人是出於真誠,而不是利用別人來沽名釣譽,信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光明磊落,純心做人。
  
  那麽,做人應該具有一顆厚德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做厚德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寬厚善良的心。寬厚善良是一種胸懷,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係的基礎和核心。要有寬容之德。有人說,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話很有哲理。其實,人的內心蘊藏著很大的包容性,人越是寬容他人,就越容易獲得尊重。有句古訓叫做“律己當嚴,待人當恕”。冰釋前嫌可以換來理解、換來和睦、換來友誼,而耿耿於懷隻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當然,寬容並不是無原則地由其肆意妄為,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給他人以足夠的空間和改過的機會,做到寬厚而嚴肅、柔和又堅定。
  
  做厚德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厚德載物的品。厚德載物就是待人接物,應該像大地一般,具有寬宏大度的胸懷,包羅萬象的氣魄,悲天憫人的情懷。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厚道不是懦弱,也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厚道的人心底無私、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心靈清澈而見底。同時,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與人為善,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素昧平生之人有難,拔刀相助,是謂小善;危難之際,赴湯蹈火,舍生取義,是謂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隻要永遠有一顆善心,便足以讓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做厚德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品行端正的態。古語講“先修身而後求能。”客觀地指出了人的修養、品行對於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許能夠上升到一定層麵,但最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為人才有正氣。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要正直。一個正直的人,會體現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人生在世,隻有把自己這個“人”字寫正了,才會有服眾的底氣和被尊敬的資格,真正做到“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第二要嚴謹。嚴謹是對生活負責任的一種態度,是遵守客觀規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對自己修身的更高要求。要把“嚴謹”二字時刻懸於腦際,慎言、慎行、慎獨、慎思;第三要忠誠。“忠誠”是對一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是否合格的一個檢驗標準,是惠及他人的一種大德。人各有所事,便應各有所忠,
  
  做厚德之心的人,應該要有誠實守信的意。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那怎麽可以。信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範疇,出現於春秋時代,信是諸侯爭霸中的道德要求。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是維係和保持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關係融洽、和諧相處的關鍵所在。“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夫誠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懷下人也”。誠信也是現代社會最昂貴的資本,沒有誠信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如果說起話來油腔滑調,做起事來虛無縹緲,你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你在這個圈子中就不好立足了。而為人要做到真實可信,就必須保持一種坦率的態度。所謂坦率,就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直截了當、開誠布公、直奔主題,不弄虛作假、不言而無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動作,做到心底無私、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因為真心換真心、真情換真情,坦率要比虛偽建立的關係更持久,真誠要比圓滑換來的友誼更珍貴。
  
  做厚德之心的人,應該要有負有責任的願。人生於天地間,各有責任。對忠誠是一種責任,對親人的關懷是一種責任,對朋友的幫助也是一種責任,等等。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作為一個人,就要忠於家庭、忠於親人;不要讓自己成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隻要能夠做到誠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誠、寬厚而善良、嚴謹而負責,你就是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由此可以這樣說,人生的一切成功,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敗,歸根到底,都是做人的失敗。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人生應該具有一顆厚德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