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保持一顆謙遜之心

Feb19
謙遜之心,詞典義就是:不自大或不虛誇;謙虛,不高傲,認為自己所做的或者所達到的水平與別人比著還是很一般的。有追求,低調,希望不斷的進步,也不愛出風頭。謙遜之心是做人的美德,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哲人對此十分崇尚。謙遜之心自古以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標準之一。人生如果心懷一顆謙遜之心,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欣賞,但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在這顆謙遜之心的幫助下不斷成長,進步,自我完善,令你獲益匪淺。
  
  老子的《道德經》第九章這樣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就是說,自滿過份,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勢難保持長久。修顆柔軟的心,得謙遜的胸懷。
  
  《尚書》雲:“滿招損,謙受益”,這是一條恒古不變的真理,謙虛意指謙恭,不自滿,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而謹慎則是細致嚴謹,小心慎重。古來成功之士大多常懷謙虛謹慎之心,遠有不恥下問的孔子,三顧茅廬的劉備;近有韜光養晦的曾國藩,鞠躬盡瘁的周恩來。在講究內斂含蓄的東方文化裏,謙虛謹慎既是一種美德和修養,也是從政為官的必備之德。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隻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麽,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
  
  那麽,做人應該保持一顆謙遜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謙遜之心是一種涵養。謙遜自古以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標準之一。心懷一顆謙遜之心,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欣賞,但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在這顆謙遜之心的幫助下不斷成長,進步,自我完善,令你獲益匪淺。謙遜的人,不但能給人留下親切、隨和、易於接近與交往的良好印象,直接有利於人際活動的順利開展。謙遜的人,總是表現的隨和、禮貌。他的語氣的把握上顯得溫和,麵帶微笑,自信而不傲慢。給人的印象則是談吐不凡,舉止大方,即使他沒說一句話,別人也會這般認為。聰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謙遜之心是一種風度。謙遜,謙出修養,遜出性格。謙遜可以使人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容易發現他人的優點,自己的缺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隻有把這種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意識裏,才能真正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謙遜,並不隻是說說而已。謙遜使我們有修養、有氣質、有學問、有魅力,有自尊、有魄力、有膽略、有成就。謙虛也能消除人世間的猜疑嫉妒和憎恨,是人間變得更加美好。現在的社會中有的人過於驕傲一點也不謙虛這樣他們便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舍得自己批評自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即使偶爾有之,也不會很徹底。於是有人說出自己的不足,就顯得尤為可貴。
  
  謙遜之心是一種情操。謙遜是一種靈魂的覺悟,使人淡泊;謙遜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使人敬畏;謙遜是一種心靈的信仰,使人美好。讓不僅是一個人的一種美德;一種胸懷;一種豁達;一種無私的體現,而且更是一種境界。做人的境界之高低,常常會體現在你處理人際關係的不同方式、方法上。有的人善於化解矛盾,境界。有的人則往往會激化矛盾。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誤會或爭論,這很正常,關鍵是當事雙方都應該學會克製自己,保持謙和、禮讓。你謙讓了對方,並非表明你不行或無理,而是一種氣度!一種情操!從而折射出你做人的高尚境界。
  
  謙遜之心是一種修煉。做人做事謙遜低調、不刻意顯示自己,這既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人格魅力。一個謙讓的人,善於克己自律,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總是能夠委屈自身,成全他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也是君子之道。謙讓的行為,體現了克己利人的精神,如果人人都懂得謙讓,做到謙讓,無疑能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們之所以會忘記謙遜,是因為他們不善於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麵對別人的誇獎,不管是真心地稱讚,還是善意的謊言,他們都會飄飄然,不做理性分析。真正的態度應該是:無論人家怎樣誇獎你,你都要明白,你還遠不是個盡善盡美的人。你要懂得,人們稱讚你,多半是要求你這樣進行自我教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進行自我修煉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種自高自大的表現。
  
  謙遜之心是一種美育。“謙讓也是一種美德。”它能擴寬人的視野,拓寬人生之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做人要懂得謙遜:謙遜能夠克服驕矜之態,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謙遜是生活理想形成過程中的要素。一個人正確看待自己,冷靜地估計自己能做些什麽,在對未來提出主張和計劃的時候,你越是謙遜,為克服苦難和達到似乎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時,你身上表現出來的毅力就越大。對於知識而言,凡是能夠謙遜地估計自己能力的人,在掌握知識時都會獲得很大的成就。
  
  謙遜之心是一種清醒。古人雲:“若爭小可,便失大道。”是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貪小便宜,假如在小利上爭鬥不休,就會失去大利,甚至有損道德。春秋時子路就指出:“見小利而大事不成。”孔融讓梨的故事已經成為人們謙虛禮讓、恪守達到情操、樹立良好社會風氣的典範。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在大是大非麵前迷失了方向,最後跌入貪欲的深淵。謙虛的深刻內涵在於自我提醒,但謙虛的態度在於內心而不在外表,真正的謙虛不是那種裝傻行為,也不是那種故意外在示弱的虛假表現。
  
  那麽,做人應該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做謙遜之心的人,應該耍有正確的認識。謙遜是一個人優秀品質的外現。真正做到謙遜需要一定的知識修養,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看起來很謙遜,其實不是謙遜,而往往是虛偽的變種。一個不懂得謙遜的人,最易令人不容,不被周圍所接受,不被他人所親近,無法被認同,給人成見頗多。常懷一顆謙遜之心,才能讓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讓自己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讓自己真正腳踏實地幹,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為不斷突破自身極限提供先決條件。
  
  做謙遜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平和的心態。隻有虛心地、熱情地學習一切先進的經驗,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才能有利於自己的進步,有利於和別人友好地相處。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摩擦都是人性格偏激、狂妄引起的。如果抱有謙虛、謹慎之心,寬容的看待他人和自己,人際關係會變得和諧很多。有平和的心態的人,在別人說錯時,不要急於體現自己的智慧,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隻會被別人永遠仇視。即使要提醒,也盡可能的委婉一些,給人一個台階下,別人心底也會感激,否則就會四處樹敵。
  
  做謙遜之心的人,應該要有理智的態度。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人在征途上就能時刻前進。而有著驕傲、傲氣或傲慢之類情緒的人,往往會滿足於現在擁有的,不去探索,很難有進步。自然界的萬物是處在變化中的,必將有東西被淘汰有新的東西誕生。因此保持一顆謙遜的心學習對適應變化、前進和發展是很有必要的。不討厭人家就是真正的謙虛,盡可能滿足人家的提問,必須自己是好學的人,才能做到。
  
  做謙遜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厚實的內功。做人謙遜內斂不張揚,需要有厚實的內功做支撐,隻有一個人的知識、閱曆、素質、修養達到足夠的積澱時,才能真正做到不說張揚之語,不幹張揚之事,不逞張揚之能。為人謙遜內斂不張揚,也不是消沉、保守。而不張揚本身,是很有自信,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蘊藏著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處於低穀不頹廢,遇到困難不退縮,一帆風順不得意,成績麵前不炫耀,永遠保持著踏踏實實、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態度和格調,以成熟、豁達、自重、睿智處世做事。
  
  做謙遜之心的人,應該要有謙遜的為人。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更能避免小人嫉妒。以謙遜的姿態出現,是對他人的尊重,凡是被人尊敬的人無一不是謙遜的人。做具有謙遜的人,往往做人做事從不張揚,既要開闊視野,博大胸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又有常懷一顆平常心,不論在什麽情況下,對個人的名利、進退、榮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脫一些,像古人說的那樣:“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上雲卷雲舒”,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人生應該保持一顆謙遜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