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一種寂寞的愜意

Feb19
每個人都品嚐過寂寞,但寂寞並不意味著失落、孤獨、傷感,它是一份寧靜、一份灑脫和愜意。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道出了寂寞的灑脫;宋代詞人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道出了寂寞的婉約;唐朝詩人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道出了寂寞的豪放;唐朝詩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道出了寂寞的孤傲……
  
  因而,寂寞難耐正如“良藥苦口利於病”,這也算是人生最基本的考驗吧。耐不住寂寞是一種人生的悲哀。―個人連起碼的寂寞也不能夠忍耐,那麽,他的一生注定碌碌無為。
  
  從不寂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戰勝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圓滿的人生。人有時是需要學會和寂寞相處的。辛棄疾在一首詞中自嘲家屋是:“笑我廬,門掩草,徑生苔”。這足見他當時身處的環境是何等孤獨寂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讀書寫作,潛心創作,生活雖然看來索然無味但他卻饒有興味:“味無味處求我樂,材不材問過此生。”可見,成大事者大都善於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獨交朋友,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梁實秋先生曾經說過:“寂寞是一種清福。”其實,能把寂寞當作幸福來享受的人必定是大智慧大胸懷,否則絕不會把寂寞當作一種享受。那麽在梁實秋先生眼中寂寞又怎樣成為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嫋嫋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裏去尋求,隻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區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也許有人說,我並不想成名,隻想做一個普通人――何必要忍受寂寞的煎熬?這當然可以,畢竟成功事業者是少數人。然而,寂寞仍然如影隨形,你依然得設法與寂寞抗爭。也就是說,寂寞絕不會挑肥揀瘦地有所偏愛,有所選擇,她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如果寂寞真的有所謂的偏愛,那麽它一定更會去糾纏那些懼怕寂寞的人――越是畏懼寂寞,寂寞就越是會“乘虛而人”。
  
  如何對待寂寞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培養個人的興趣和愛好。
  
  有一位孫女士,是一家企業的中層幹部。雖說身體欠佳j卻也沒什麽大病,工作許多年也很少因病請假。然而,她在退休後不到兩年就去世了――有人說她是死於“退休綜合征”,可是,了解她的人說她是由於太過無聊才死的。因為她幾乎沒有愛好,報紙和電視都看不了半小時就睡著了,隻剩下一味地嘮叨,卻又缺乏聽眾――與丈夫已經分居多年,孩子都不在身邊――即便有聽眾,誰又受得了重複式嘮叨?本來,她有一個小兒子在本地讀研究生,可以走讀,卻由於受不住母親漫無目的的嘮叨而寧可住校。最後,孫女士隻落得鬱鬱而終。
  
  當然,忍耐寂寞的能力是頗有個體差別的,需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科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從森林中捉到兩隻猴子,一隻身體健壯,活潑好動;一隻身體孱弱,沉靜無聲――讓它們分別獨處。一年後,身體健壯者竟然死去。為避免偶然,科學家便又連續幾次引進活潑好動的猴子做這個試驗,結果依然。顯示出活潑好動者忍耐寂寞的能力是相對比較有限的。 這篇關於靜是一種寂寞的愜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