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兩個字——閑和停

Feb19
(1)閑
  
  閑,繁體字為“閒”,是一個很美好的詞語,古意中,就是依在門上看月亮,不用想就是一種悠閑、休閑的心境。人的發展之美妙也在於修煉一種閑的內心境界,內心境界閑靜,大腦方可清晰、積極、上進。否則人內心一忙亂,教育就失去了。
  
  再來看簡化字“閑”,也有深刻道理的。比如,近年來,我開始研究古典木器和木材。每天和家裏的實在木器對話和呼吸(閑),從那些生命紋路中,感受經年,感受生命的過程。不談紫檀和黃花梨,即使是已經穩定了氣性的百年老紅木和泛出金色紋路的金絲楠,以及上百年以上的雞翅木、櫸木、榆木,他們的氣息足以安撫內心的焦慮和狂躁,因為他們比我們的生命還長,他們在流露一種價值觀。
  
  木器是大樹生命的延續,因此,實際上,閑,還是樹的精神,樹的文化。作家周濤先生這樣寫道: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樹全都已經與天地風雲融為一體了。它與山河共呼吸,取萬物之精氣,反過來又養育萬物;得日月之靈華,結果又陪襯日月。若是說什麽氣功,樹才是真懂氣功的大師。要說什麽“天人合一”,人類不過從樹那兒學了一點皮毛……一棵樹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災難,但它要是都挺過去了,經曆了時間的考驗,它就會成為一棵大樹。這樣的大樹會引起人們特殊的敬意。
  
  走過、經曆了很多學校,我到校的第一個敏感就是這所學校的樹木。我渴望每所學校都有大樹,因為大樹就是氣象,就是風水,就是教育的生命意征,所謂“百年樹人”,但前提是“百年樹木”。很多著名校長在這方麵具有獨特的體悟和深度的理解,比如北京十一學校李金初老校長、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張景彪校長、昆明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何小傑校長、普寧華僑中學李悅雙校長等等,我和他們都有一種深刻的默契——舍得花功夫種大樹、種好樹、種香樹。在學校倡導種好樹,這幾乎成為了我教育生涯中的一種“文化癖好”,在我看來,校園裏是應當有好樹、有大樹的,這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本質,這樣才能養人養心,才符合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2)停
  
  停,人亭也。在古道之中,我們經常還能看到亭子,古代的行人累了後,就停下來歇腳。停是行止,懂得行止,才能進步。美國也有俚語“Stop and smell the roses”,意思是你必須停下腳步,才能聞見生命的玫瑰香味,發現周遭的美好。這裏流露著教育的真諦:偶爾停下腳步來。
  
  哲人說,時間是用來浪費的。這句話不能片麵理解,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人一生可能有95%以上的時間都處於待機狀態的,巴爾紮克在《葛朗台》中說,所謂強者,是既有意誌,又能等待時機。亦如易經中“需卦”所啟迪——等待是教育最重要的智慧,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緩說破,擅留白,嚐試學習閉著嘴說話(沉默是金),在教育意蘊上都是充滿美感的。
  
  在學校文化中,構建“亭”的文化,是深謀遠慮的。鄂爾多斯東勝一中徐斌校長是我的好朋友,他對教育的把握與理解是——自主、平和、紮實、創新,我們一起探討、提煉學校的自我教育辦學理念實踐體係,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亭”的安排,我建議了兩個小亭的命名:一曰“花間亭”,取於李白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休憩之意境;二曰“天全亭”,取於蘇東坡《涵虛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闊大心扉之意境。無疑,盡管是小處,但卻為學生和教師的精神創建了無限的空間和想象。
  
  在家庭文化中,“家”應當類似人的信仰,人累了,倦了,就要回到那個地方去;家,是心靈停靠的地方,是精神修養的空間。既然如此,就應當設法減去一切功利元素,更不要把家當做教育孩子的“教室”、“兵營”,甚至應當遠離“教育”、“訓練”,有的隻是大家的休息、放鬆、靜心的文化,頂多把麻將桌去掉,改為到處可順手拿到的書本,就足夠了。在我看來,沒有教育的家庭才是最有教育價值的,最好的教育是孩子沒有感受到在接受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一想到家,就想到“教育”,漸漸地,孩子的心就離開了家,去尋找屬於他自己的空間了,比如網吧,嗬嗬,這樣的家庭文化一定是很低級的。 這篇關於人生自在兩個字——閑和停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