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擁有一顆體諒之心

Feb19
什麽是體諒?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是要善解人意。有體諒之心的人,往往是一個善良的、大方的、胸懷寬闊的人。作為一種做人的境界,體諒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生活中,那些與體諒有關的人和事也常常令我們動容。
  
  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足以說明一個道理:人難免有智愚賢不肖,對於別人的不足、缺失,你能接納他,就是一種體諒之心。作為做人來說,一個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處處逢源,處處方便,到處都有貴人相助。所以,如何與人相處的這門學問,每個人都應該用心學習。
  
  體諒別人的難處,事實上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生哲理。在這一點上,古人早就認識到了。中國最偉大的哲人孔子在弟子向他請教一個可以奉行一生的處世原則時,他提出了一個“恕”字,又解釋說,“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劉備在《誡子書》中諄諄教導劉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些都是最富有人生指導意義的經驗之談,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奉行一生。
  
  “人”字是相互支撐的,同時也告誡我們要相互體諒,今天你體諒別人,明天你會多出幾個能諒解你的人。齊桓公如果不是有寬容之心體諒了管仲,那麽曆史上將少了齊國昌盛的一頁輝煌的篇章。
  
  由此可見,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當然也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世界才被創造得如此多姿多彩,所以生活才被裝點得如此斑斕。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無錯的事,更沒有無體諒的事,隻要自己敞開心扉,沒有化不了的險,更沒有化不了的夷。體諒別人就等於體諒自己,珍惜自己生存的空間。
  
  那麽,做人應該擁有一顆體諒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體諒是一種高尚品行的彰顯。體諒他人,是一種心中裝著別人的高尚品行,是一種有容乃大的氣度。隻有那種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待與處理問題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諒他。萬物皆有所長有所短,人與人之間所要做到的便是舍棄短而取其長,麵對有缺憾的人,應該要學會包容。一位哲人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彩雲,無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塊岩石,無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無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邊。哲人之言無疑是對寬容最生動直觀點詮釋。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他就能贏得多少人。
  
  ‘人’既然能生存,就應該敞開心胸,去體諒別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園中。也許偶爾相遇,也許匆匆離去,也許共同走過一生的旅程,而想互之間應該體諒,體諒了別人就為自己找到了美麗的諾言,為自己的明天鋪下了根基。
  
  體諒是一種有容乃大的氣度。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源流、根基和靈魂。心中裝著別人的高尚品行。古人雲:“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人不能太清高了,因為世界本來就很複雜,什麽樣的人物都有,什麽樣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與人斤斤計較,隻會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有圓滿的人際關係。大凡有影響有魅力的人,都具有良好品質。如果我們能愛心永存,真誠待人,寬以待人,就能盡可能多地贏得別人的好感、信賴和尊敬,就能較好地與周圍人和睦相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順利愉快地前行。
  
  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它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教養、處世態度等。一個人能否為別人所接納,是否具有人格魅力,關鍵在於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個人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的性質、程度,為了廣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我們要優化社會交往中的個人形象。
  
  體諒是一種素質底蘊的涵養。多彩的世界,斑斕的生活,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人生如同在海上航行,總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難免會遇到一些風浪。小風小浪你可以自己去麵對,可在狂風驟雨麵前,你就會感到自己的無力,就會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將心比心,當他人遇到了同樣情況,也會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幫助。離開了人與人的溝通,離開了人與人的關懷,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毫無光彩。
  
  人們看待事物時,總是很主觀,總是從自我的主觀意識出發,去認為我怎麽樣,別人怎麽樣,人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忽略了別人的想法、處境、感受,不懂得體諒他人,即便是體諒他人,也往往是建立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的。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的存在,人與人間才會產生那麽多的隔閡與矛盾。每個人應當試著適應換一個角度來生活,換一個角度來對待他人,換一個角度去為他人著想,即便沒有收到投桃報李的回報,你也可以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愉快心情。
  
  體諒是一種胸懷寬廣的姿態。古往今來成大業者,無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寬廣胸懷,無不善於在異中求同,在同中聚力。春秋戰國時,齊桓公不記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為相並尊為仲父,終於得其輔佐,使齊國成為五霸之首。趙國的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麵對廉頗的尋釁羞辱,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大境界,終使廉頗幡然醒悟,從而給世人留下“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如果一個人要想擁有寬廣的胸懷,就得要學會體諒他人。每個人都有遇到措手不及或難以應對的困難的時候,如果這時能夠有人體諒他人的困難和處境,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那將是一種使他人終生難以忘懷的恩德。
  
  體諒他人的難處,其實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諒己之心諒人。遇到誤會和矛盾,先想想自己有什麽不對的地方,檢討自己的過錯。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他那樣說那樣做的原因可能是什麽,道理在哪裏。如果覺得對方的言行有一定的道理,自己就可平心靜氣地理解、接受。即使覺得對方毫無道理,也可一笑了之。在非原則問題和無關大局的小事上,要學會體諒和寬容,應該善於妥協和讓步。這樣,就能夠與別人心息相通,解嫌消怨,化解矛盾,融洽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團結。
  
  體諒是一種寬以待人的胸懷。寬以待人,就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誡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在人際交往中,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環境。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會有什麽反應、感覺,理解他人,體諒他人。
  
  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寬容讓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對信息的意義理解不一,個性、脾氣、愛好、要求的不同一,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一位名叫喬西布魯澤恩的作家的話:“航行中有一條規律可循,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我認為,這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是應遵循的一條規律。”應該尊重他人意見,尋找共同立場,主動“讓道”,而不應爭先“搶道”。“禮讓三分”能確保“安全”,於己於人都有利。
  
  體諒是一種善解人意的寬容。一位哲人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彩雲,無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塊岩石,無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無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邊。哲人之言無疑是對寬容最生動直觀點詮釋。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他就能贏得多少人。
  
  體諒是一種寬容、一種大度、一種涵養、是矛盾衝突歸於平靜詳和的潤滑劑;是靜美的心靈和平的升華。體諒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作用是相互的。當你被人誤解時,你依然心平氣和;當你吃不到葡萄時,不說葡萄是酸的,當別人說出令你傷心的話時,你卻認為,他是無意的;當他人用惡語傷害到你時,你認為他或許今天心情不好;漸漸的,你便能發現自己學會了體諒。
  
  所以,人與人之間,多麽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寬容和體諒。高尚的胸懷,並非一定要在轟轟烈烈的壯舉中才敞開,平凡的小事裏,也能把愛灑向人間。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人生應該擁有一顆體諒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