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有同情之心就應付諸行動

Feb19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又善良、重情義的民族,富有同情心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中華民族的語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失敗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專用於安慰、鼓勵不幸者的諺語、格言、典故,在民間流傳千百年致今仍然經常被用來安慰不幸者。
  
  我們常說“同情心”,同情與“心”相聯,才是一種真同情,與“心”無關的同情是令人厭惡的,因為沒有“心”的同情,往往對被接受者來說就構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雖然有時接受者迫於生存壓力也會無奈地接受這種同情,但在精神上他會感受到強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愛是一種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須是對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義。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偽地濫用這種同情,不僅會危害社會,也會危害自己。
  
  那麽,人生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真誠的心。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於順境。不幸的事,人人難免。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者不僅本人需要堅強起來,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安慰。人是社會的動物、合群的動物、有感情的高級動物。痛苦再加孤寂,痛苦倍增;痛苦有人分擔,痛苦減半。“患難見真情”,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力量,幫助他分擔痛苦、減輕精神重負、重振前進的勇氣。給予不幸者以安慰,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當至親好友遭到不幸時,及時送上真誠的安慰,更是你應盡的責任。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理解的意。同情心不是金錢的堆積,亦不是名利的施舍,同情心可能隻是一個撫慰的眼神,一次簡單的幫助就可以做詮釋的。同情這個詞似乎在一些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夠正麵,與憐憫是一樣的意思。為了表示剛強,許多人都會聲稱自己不需要同情。但同情有更廣泛的含義。除了憐憫之外,更有理解、信任和尊敬的意思。隻有強者才能夠付出同情,也隻有強者能夠在積極的意義上接受同情。任何事業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是所有麵臨困難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能夠獲得同情。堅強是博得同情的基本因素之一。強者博得的同情,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尊重。對於進步事業而言,廣泛的國際同情是一種重要的積極力量,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安慰的情。對於胸懷奇誌而又在事業上屢遭挫折、失敗的不幸者,最需要的是對其強烈的事業心的充分理解、支持。對於他們,理解應多於撫慰,鼓勵應多於同情,憐憫是變相的侮辱,敬慕是誌同道合的表現。你不必勸慰對方忘掉憂愁、痛苦,更休想說服對方隨波逐流,放棄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是幫助對方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麵臨的諸多有利不利條件,克服灰心喪氣的情緒,樹立必勝的信念,並共同探討到達事業頂峰的光明之路。這就要求你對他所從事的事業,有一定的了解,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知音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仁愛的慈。中華傳統美德,啟始於“仁愛”,運行於“和諧”,落腳於“利民”。仁愛,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孔子說,“仁者愛人”。仁的根本在於愛人、愛民,這是人性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分界線。仁愛包括善良、仁慈、人道、利他主義等,其核心內容,就是對人同情、關懷、、愛護和幫助,其基本宗旨和要求是以愛已之心愛人、利人、助人,特別是尊重鰥寡孤幼,同情和幫助有缺陷、有困難的人,在困境中,則應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仁愛體現了古代的人道主義精神,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仁愛傳統美德仍具有重要意義。有同情之心,有仁愛之情,多為別人著想,這就是善念。慈心為人,善舉濟世,慈善是每個人的責任。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說同情心是仁愛的開端,是道德良心的基礎。若基礎坍塌,基礎之上的一切道德內容恐怕就蕩然無存了。人的一生都有難以遇見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可能使他們陷入那種境地。命運可能會有沉浮,境況可能會發生巨變,為此,要改變對縮命論的看法,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這是雲雲眾生的一分子,才能對那些有難的同類人產生同情心。人的仁愛之心,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激發出來。一是對別人的艱難和困苦,能夠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時候;再是個人的關愛和救助活動,能夠得到他人乃至社會肯定的時候;還有是把自己幫助他人,真正當成是一種的時候。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智慧的感。同情,是一個褒義詞,指同情一個人,給予幫助,對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也指對別人的行動表示讚成,但對於同情一個有壞習慣的不能在他做壞事以後再同情,那時的同情,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以其表示讚成,那對這個人就有根本上的傷害,“同情”也就貶義了。對於犯錯誤的人,我們可以同情,但在同時,也要幫助他(她)改正,或是在犯錯以前提醒幫助,若有智慧地同情,才會贏得別人的稱讚,不能以為隻要是同情,就是好的,是非不分,助長歪風邪氣。同情也需要智慧。所以,同情也要智慧。同情是純潔無暇的,它不等同於愛、真、善、美,它隻屬於它自己。因為過多的誤解和濫用,才造成這麽多的人性的扭曲。在不涉及大是大非、不涉及到原則的情況下,同情和寬容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品質。
  
  懷有一顆同情之心的人,應該要有界限的明。同情之心乃人之常情,甚至是人之美德,同情別人就是宏揚人性之善,難道這也有錯?是的,如果同情心錯了位,輕則會犯小錯,就會促長社會的歪風邪氣;重則會釀大禍,君不聞《兵法》裏有“苦肉一計”,這利用的不就是人們的同情心嗎?越王臥薪嚐膽的啟迪、孟德赤壁兵敗的教訓不都是鐵證。“同情”並不像“善”與“惡”那樣涇渭分明,起碼是理論上的明確界限。而“同情”從理論上似乎就具有了善惡、優劣、褒貶之混沌性。必須考察所經常忽略的似乎也是大家經常忽略的關於同情的“消極”的一麵,或者說更真實全麵的一麵。實際上,人更想撇清同情與善惡美醜之類的關係,即擦去常識所給予它的混沌性,還原它的純粹性。另一方麵,“同情”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和不幸與痛苦相聯係,應從更加廣義的層麵上加以理解這個詞,這種情感,所以,試圖在基於對它的重新認識之後,再對“同情”樹立一種觀念和信念。若有智慧地同情,才會贏得別人的稱讚,不能以為隻要是同情,就是好的,是非不分,助長歪風邪氣。對於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門第被人歧視的不幸者,由於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並非全是人為的。勸慰時應多講些有類似情況的名人的模範事跡,鼓勵他不向命運屈服,抵製宿命論的思想影響,使他堅信隻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仍然能夠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懷有同情之心就應付諸行動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