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懷有一顆友善之心

Feb19
“友善”源自人們對於善價值的追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把友愛分為善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和快樂的友愛三種,認為善的友愛才是穩定、持久,值得人們追求的。在這一意義上,“友善”意味著人們對於他人的自我道德投射,即發現他人與自我的道德相似性。
  
  古代賢哲對這個問題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論語》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荀子深知友善的重要性,他曰:“與人善言暖若錦帛,與人惡言深於矛戟。”由此可見,友善是愛心的外化,一個充滿愛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
  
  中華民族曆來都是一個重視人際交往的民族,施恩不圖報、知恩圖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清楚的認識施恩的內涵,培養出感恩的心態,這樣才能使這一傳統美德千古流傳下去。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孟子則強調與人為善,友善既是高尚的個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規範,它所包涵的理解、寬容、團結、互助,不僅讓人與人之間充滿溫馨,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友善是一種人生態度。孟子曾曰:“與人為善,善莫大焉”。友善是一種人生智慧,當我們把內心的友善變成簡簡單單的一個微笑的時候,立刻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友善還讓我們時刻保持一份冷靜。情緒激動,大吵大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內心充滿了友善,就不會動轍對別人大吼大叫,也會多給自己留點思考的時間,該堅持的堅持,該寬容的寬容,該擔責的擔責。做個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給予。
  
  反之,不友善的人,常常心地狹隘、對人常懷敵意,這種人往往睚眥必報,嫉恨強於自己的人,歧視弱於自己的人,甚至惡意侵害他人。假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友善相待,隻會使人際關係走入“死胡同”,處處碰壁,害人害己。
  
  由此可見,“與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其含有深刻內涵。一個懂得給予的人,自然收獲很多福報,一份給予會讓那份友善溫暖他人,同時也溫暖自己。
  
  那麽,做人應該懷有一顆友善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友善之心是一種心胸寬廣的體現。一個人心胸是否寬廣,在一言一行中均有體現。就友善來說,就是關愛他人,不苛求於人,不強加於人,進而有助於人,它表明人的胸懷寬廣,體現精神境界純淨而高尚。友善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一個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這樣才能形成合力,才會提高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傷害別人其實也是傷害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敬人一尺,人會敬你一丈。其實,寬容和尊重人,既利於他人,也利於自己。寬容了別人,也寬容了自己;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自己,因為你能寬容大度、尊重人,使誤解、誤會和矛盾衝突得以轉化,也使自己少了許多煩愁和騷擾之事,減輕沉重的心理負擔。一個人胸懷的寬廣,體現一個人精神境界的純淨高尚,因此,友善是光明與和平的使者。
  
  友善之心是一種善解人意的舉措。善解人意,顧名思義就是很能體諒人,很能體貼人、能夠和他人進行換位思考對人友善,別人也能友善地對待你,幫助他人的人,也會獲得他人的相助。由於其所處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個人修養、價值觀念、追求目標、人生經曆等諸多方麵的不同,表現在性格、脾氣、氣質、興趣、能力等方麵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善解人意,就是要與人為善,善待他人,而後才能理解人、諒解人、體察人、體現你人格的魅力。懂得相互接納、相互合作、相互融洽。尊重他人的優勢和才華,也寬容他人的脾氣和個性。對別人,完全是欣賞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計較他的缺點,或者說與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時候,就試著去諒解;不能諒解,就平靜地去接受。善解人意,還在善於體察他人的心境,給人以及時雨一樣的幫助,讓溫馨、祥和、慰藉來濃化人生,溝通心靈。
  
  友善之心是一種高尚品德的彰顯。善行是一種高尚品德的彰顯,對善行的呼應與感動也是一種美好品性的表達。當兩種同樣美好的德性相互交織,收獲的便不再僅僅是“予人玫瑰,手留餘香”,而是花傳千人,香飄萬裏。友善的本義是指像朋友一樣善良。友善既是高尚的個人美德,也是重要的為人的道德規範,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與人之間需要在共同生活中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個人利益之間卻存在矛盾、甚至衝突。如果缺乏友善的道德品質,人與人之間就難以跨越差異和矛盾的溝壑,共同生活將變得非常艱難。作為人與人之間基本道德品質的友善,既指向他人,也指向自己。懷一顆善良的心、成為善良的人是友善的前提。把善心傳遞給他人的過程就是“友善”。因此,友善也是人進入社會生活的道德姿態。友善的品質促使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尋求相互認同,積極、主動地履行彼此間義務,以善意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有了對友善的呼應與感動,善行就會化成絲絲細雨,無聲地滋潤一顆又一顆心靈;有了對善行的呼應與感動,善行的傳遞就有了中繼站,就有了一波又一波接力傳遞下去的可能。
  
  友善之心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石。談到處世之道,有人首先會問:處世有什麽高明之法?處世的基石是為人。如果說處世有高明之法的話,那就是為人中的高尚品格。當然,處世交往中也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但方法隻是工具,品格卻可以發光。錘煉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是處世交往中的萬能利器。與人相處要友善之心,這是做人的本色,是修身養性的核心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一個人評價的基本標準,體現著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和修養水平。友善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它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強調要友好、友愛,與人為善。“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人類社會應該體現“天道”的要求。在今天,友善具有其獨到的價值。友善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和平等相待,促進人際關係順利健康發展。友善能夠減少社會衝突。在發生問題時,人們之間態度友善,互諒互讓,禮讓在先,能夠使矛盾很快解決,要防止無原則的友善。對於那些無理取鬧之人,雖然也要以友善之心待之,但要通過各種方式使他們認識並改正錯誤,轉變態度。友善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際氛圍,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
  
  友善之心是一種和睦相處的橋梁。“友善”價值觀能通過拉近人們的情感距離使人們對於承諾有更強的責任感。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通常與情感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密切,相互的信任程度就越深。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交往將為互信的深化創造有利條件。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就是退一步。有位哲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涯。隻要寬以待人,就能與鄰裏和睦相處,就會出現“近鄰”勝過“遠親”的局麵。
  
  友善之心是一種道德境界的修養。友善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友善”也表現出了與亞裏士多德相似的內涵。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孟子則強調與人為善,其內涵都在於以善為原則幫助成就他人。因此,“友善”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而是人際之間為了實現善價值的相互促進和幫助。作為公民道德規範的友善,本質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倫理關係和公民秩序。“友善”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約束的層麵,而應該上升為道德境界。如果道德約束是一種消極的道德姿態,那麽道德境界則是一種開放的、積極的道德理想。追求友善道德境界的過程就是無私奉獻、追求崇高、升華人格的過程。對他人的“友善”本質上是對於他所具備的優秀品質的推崇。就此而言,“友善”的發生基於人們對於美德的追求。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人生應該懷有一顆友善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