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人性,不要期望人人都是聖人

Feb19
芬森是丹麥著名醫學家,也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臨床醫生。
  
  到了晚年,芬森準備尋找接班人。在助理喬治的配合之下,芬森從很多慕名而來的醫學界才俊中選了一個名叫哈裏的年輕醫生。但是,醫學研究十分枯燥,芬森有點擔心這位年輕人不能堅持。
  
  喬治建言道:“先生,據我所知,哈裏家境貧寒,您不妨請您的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裏,看看他會不會心動?如果他被金錢所誘惑,自然不配做你弟子。”
  
  然而,芬森卻說:“謝謝你的提議,但是我不能采納。我一直都很讚同一個觀點:不要站在道德製高點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他貧民窟出身,怎麽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說,給你一個高薪的輕鬆的工作你幹不幹?而且答案必須是否定。那麽,對他來說,內心肯定是糾結的。因為,他要在現實生活與夢想麵前做出兩難的選擇。而他跟著我研究醫學,根本不必到那一步,我何必渴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裏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幹年後,哈裏成為丹麥十分有影響的醫學家。
  
  後來,哈裏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利益做餌,來評估我的人格,那麽我肯定就掉進了這個陷阱。因為,當時我的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一個聰明的人,不會讓友人在自己與利益中做選擇,而是竭力創造彼此共同的利益;隻有愚蠢的人,才去考驗別人的人性,然後,兩敗俱傷。
  
這篇關於接納人性,不要期望人人都是聖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