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學習時代,優秀的人如何快速提升

Feb19
這個世界絕不會辜負那些認真讀書,踏實行動的人。

  ▲▲▲

  我們每天都要從公眾號、微博獲取無數信息,我們會點讚、轉發、收藏。可是,然後呢?

  看起來,我們每天都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真要跟別人講的時候卻怎麽也想不起來。

  一本書,有的人看完就能寫出很好的讀書筆記,有的人卻什麽也沒記住。

  一個話題,有的人可以侃侃而談,有的人卻半天也憋不出一個字。

  一篇文章,有的人總能想到新奇的角度,有的人卻連說清楚都做不到。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優秀的人是怎麽做到的呢?

  事實上,很多優秀的人並不是有著過人的天賦,或是掌握了什麽神奇的訣竅,而是因為他們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不同。

  心理學家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請正在排隊複印的人幫一個忙:“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能不能先讓我複印?”

  此時,有60%的人同意了。

  接著,他們又換了一種說法:“對不起,能不能先讓我複印呢?因為我要複印5頁紙。”

  結果是93%的人都同意了。

  細想一下,會不會覺得很奇怪?明明每個人都要複印,而實驗者不過是換了語序,讓別人聽到了“因為”兩個字,結果就大不一樣。

  你看,這就是理由的力量。

  -

  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表達什麽,那我們再看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

  假如有人問,為什麽人越多的地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就越少?這時候,如果你告訴TA心理學上有個理論是“旁觀者效應”,然後跟TA解釋:

  當要求單獨一個人完成某件事時,責任感更強,更容易做出積極的反饋,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去做,每個人的責任感都會減弱,或是退縮。

  TA恍然大悟,噢!原來是因為旁觀者效應!此後,每當有類似的社會事件發生時,TA都會跟自己說“我知道,這是旁觀者效應!”

  可是,這有什麽用?

  類似的心理效應太多了,如果都蜻蜓點水般淺嚐輒止,隻不過是多背了幾個概念罷了。

  我們的大腦很喜歡偷懶,隻要給它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就會下意識停止思考,直接忽視現象背後最深刻的本質,比如說上麵那個關於複印的實驗。

  那優秀的人是怎麽做的呢?別急,往下看。

  李叫獸在《為什麽你那麽努力,卻從未擁有知識體係》中講了一個關於思考的例子。

  他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籍中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控製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看似簡單的話,他居然當場學了1個小時以上。因為他要求自己不找出至少5個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的現象就決不罷休!

  於是,他先想到了文案:

  iPod的“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裏”;

  Nubia的“能拍星星的手機”;

  M&M's的“隻融在口,不融在手”。

  接著,又想到了理論傳播的本身:雷軍的“隻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甚至於,他還想到了諺語、謠言、古人對現象的解釋、偉大的演講。

  所以你看,優秀的人會主動建立知識之間的聯係。

  畢竟,決定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儲存信息的數量,而是信息之間的聯係。

  -

  我們常說“懂得那麽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反過來說,懂得道理就是為了理解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一生。

  當我們學到一個新的知識,就得不斷反問自己:這個知識有什麽用?可以幫我做出哪些改進?

  先來看兩個理論:

  1.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是說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因為一旦有某一塊木板受損,木桶就不可能裝滿水。

  比如說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得兼顧各個方麵,任何一個薄弱環節都可能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對個人來說,就要重視自己的短板,盡早補齊。

  是不是很有道理?很淺顯易懂?再看下一個。

  2.長板理論

  長板理論是說當我們把木桶傾斜,就會發現裝水的多少其實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布局,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企業來說,長板就是優勢,優勢決定特色,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一個點做到極致,比如隻做交易平台的淘寶。對個人來說,就要集中精力發揮自身長處,形成核心競爭力,擴大優勢。

  是不是也很有道理?也很淺顯易懂?

  那麽問題來了,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是應該依照長板理論去加強自己的優勢科目,還是應該按照木桶理論去查漏補缺?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不管是單一的長板理論還是木桶理論,都不能完美地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原因在於實際情況往往很複雜,任何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環境。

  那麽,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就變成了:對於高中生來說,什麽情況下應該采用長板理論,為什麽?什麽情況下應該采用木桶理論,為什麽?

  再往深了說,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

  如何提高高考的成功率?

  從這個角度來說,問題就變得更簡單了。

  -

  事實上,很多道理(理論)為了提高說服力,都會采用極端的例子。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又不得不把周遭的環境、自身的情況考慮進去。這時候,我們可能更願意相信:

  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所以你看,優秀的人並不盲目相信理論,而是會主動探索其背後的原因。

  學習就像吃飯,吃下去很容易,消化才是關鍵。

  反觀自身,其實大部分人的問題並不是缺乏知識,而是不能把學到的知識聯係起來,應用到生活中去。

  互聯網時代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要想勝出,就必須比別人學得更快、想得更深、邏輯更清晰。簡單來說,就是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俗話說,不給勺子的雞湯都是偽雞湯。

  其實,有一個既好用又有效的思維工具,可以幫你訓練大腦,提高洞察力。這個工具我在前麵幾篇文章中也有用到,那就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已經被應用在很多國外的課堂上,他們把梳理導圖的過程當做是分析問題、拆解問題、幫助思考的過程。

  對應到生活中,任何事都有特定的框架,比如寫作、電影。而思維導圖的作用在於為我們提供思考的框架,讓生活變得簡潔高效。

  簡單來說,用思維導圖解決問題隻需要三步:

  第一步:確認主要問題。

  第二步:拆解成小問題。

  第三步:回答問題並發散。

  如此反複,直至找到解決方法。

  如果把思考的領域想象成一片天空,那麽思維導圖就是助你翱翔天際的翅膀。

  很多牛人都在用思維導圖,比如說——愛因斯坦。

  再比如,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朋友——書劍飄零:

  1月13日,他在一塊聽聽的課程《學習記憶術、練就最強大腦》有2379人報名;

  2月10日,他的第二節課程《接力老羅、再談演講》有527人報名;

  4月28日,他將開啟第三節課程《用思維導圖+快速提升自我》,目前報名人數已經過10000。

  這堂課將治愈你的學習焦慮,幫你實現認知升級,提高元認知能力。

  我們看了那麽多書,讀了那麽多公眾號,聽了那麽多音頻課程,為什麽收獲卻並不多?

  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欣賞別人的風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做知識的搬運工。

  很少人做得好,大多數人根本不做,你開始得越早越好。因為這個世界絕不會辜負那些認真讀書,踏實行動的人。 這篇關於碎片化學習時代,優秀的人如何快速提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