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最想做的,而不是最容易做的

Feb19
文/小風

  01

  上午和小米聊到下半年的重要事項時,我不禁發了一通感慨。

  7月已過了三分之一,但回頭一看,年初定的兩個目標都基本實現了。

  下半年的重要目標,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決定的,因為之前的目標已不會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有目標的感覺真好,做著做著就實現了。

  小米讓我說說心路曆程,我想了想,其實沒有什麽心路曆程。隻是剛開始時,有一種很強烈的欲望推著我前行,我根本沒考慮過資源、資金、時間的問題,就著手開始寫方案了。

  第一步完成之後,就是第二步、第三步……如果自己一個人完不成,就去找別人合作。

  這半年時間裏,我學會了很重要的一點:永遠把最想做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尤其是時間和精力的分配。

  我有不少的缺點,但是有一個我最喜歡的優點:執著於為自己造夢。我會經常想象自己要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十年、二十年後的今天在做什麽事情。

  這個自我欣賞的“優點”讓我特別受益,在做事情時,我很少出現畏難情緒,反而會有些興奮。

  所以,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幾乎沒有什麽心路曆程,更多的是做事情,一個接一個地解決問題。我自己歸結於這是「我想要」的暗示帶來的強大力量。

  02

  前幾天,“自控力”三期鞏固組有個做的很棒的小夥伴給我發了一條消息,“小風老師,我在寫小說和寫隨筆之間徘徊,不知道將重心放在哪裏?隨筆見效快,而且可以多讀書,提升快;小說則需要看大量材料,仍然構思不出好情節,但自己又放不下,很想完成它。現在很困惑,很迷茫。”

  做你想做的,而不是容易做的——這就是我的回答。

  不管是在谘詢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聽到最多也最無解的一個問題就是——

  我不知道該選哪一個?我不知道做什麽樣的選擇?

  誰都有過不止一次這樣困惑、迷茫的時刻,感覺真的不好受。

  因為在沒做事之前,我們就開始百爪撓心、糾結痛苦了,很可能最後的選擇結果往往比較悲劇。

  去年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都用這樣一段話來回答類似的選擇迷茫問題:

  從生命角度去看,你人生路徑上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是錯誤的,無論你怎麽選,都有差錯;因此,當選擇來臨時,A和B,拿一個走便是。

  人生沒有對錯,隻有選擇後的堅持,不後悔,走下去,便是對的。我最喜歡的一句詩就是:走著走著,花就開了。(PS:不知道原出處是哪裏,但我覺得講的很透)

  03

  不管你有什麽樣的計劃,有多麽宏大的目標,都是可以實現的。隻要把它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長度上。

  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選擇困惑往往伴隨著不專注,從而導致原有計劃停滯,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要克服的問題。德國心理學家蔡戈尼克有個著名的“蔡氏效應”,意思是講:人的記憶天生對未完成的事情更敏感,印象更深刻。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早上列了一個重要事項,可能做到一半就被打斷去做其他事情了,很有可能這一整天你都沒辦法專心。

  這是意識和無意識的鬥爭。重要的事情、目標、夢想,即使沒有完成,也不會被真正忘記,它們統統隱藏到了無意識中。

  應對蔡氏效應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始執行“下一步”。假如你的目標是每月讀兩本書。

  下一步:確定要讀的兩本書的書名;下一步:在當當或亞馬遜找到這兩本書,下單、付款;下一步:收到書,拿出一支筆,打開第一頁;下一步:看到20頁,做讀書筆記;下一步:看到40頁,做讀書筆記……(這個過程中存在很多個下一步);下一步:全書讀完,寫一篇讀後感;下一步:打開第二本書;……重複上述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你現在處於哪個階段,隻想一件事:下一步做什麽?

  當這種想法占據你大腦的時候,那些拖延症、今天狀態不好、同事叫我去聚餐等等的理由都會自動讓路。04

  很多人經常會說自己時間不夠用,事實是時間很多,大部分做了無效投資。有興趣的話,不妨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花費,看看有多少個20分鍾是容易度過的,是在低價值甚至負價值中耗掉的。

  你想學英語,但是刷朋友圈很容易;你想去健身,但是打遊戲很容易;你想改善和父母的關係,但是和朋友出去吃喝玩樂很容易;你想早起做早餐,但是賴床很容易。

  最想做的不一定很難,容易做的一定對我們自身價值不大。

  不管你想要做什麽,把這個想法大聲說出來,然後開始下一步。

  -End- 這篇關於做你最想做的,而不是最容易做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