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好運往往偏愛那些人?

Feb19
為什麽好運往往偏愛那些人?

  文/謝可慧

  前段時間我登門拜訪做HR的好友Shelly,想與她談關於我一親戚剛畢業求職的事,看看有沒有可能性。

  Shelly隨手拿了幾本說:“這些簡曆,我五分鍾就可以全部看完。我們從來不需要畢業生用10頁紙書寫你20多年學生生涯的光輝史。”

  “我們需要的是,一份有辨識度的簡曆,一段有辨識度的經曆,一個有辨識度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讓我能夠一眼望到,並記住你,就是辨識度。

  而她的辨識度,就是客戶對我們公司的辨識度。”

  Shelly說,拿他的簡曆來。不過你能告訴我,他的閃光點是什麽?

  我想了想,還真沒有。怕陷入僵局,於是說:聰明,人機靈。Shelly笑著,這個世上機靈的人太多了,等簡曆過來了以後再說吧。

  其實,聽到剛才Shelly的描述,我大概知道了結果,沒有辨識度,拿什麽去與人較量。

  |壹|

  為什麽好運往往偏愛那些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周圍那些有辨識度的人,好像格外容易獲得各種機會!

  你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那個有辨識度的人!

  你們聚會的時候,別人記住的也是那個最有辨識度的人!

  你們麵試工作的時候,有辨識度的那個人總是脫穎而出!

  你們總是在對比中發現自己也並沒有差以千裏,長相、學曆、身高、家境,但在大浪淘沙的世界裏,命運總是格外眷顧那個格外有辨識度的人。

  什麽是辨識度?辨識度,不代表你非得有傾國傾城的美貌,非得有足夠的海拔鶴立雞群,當然,更不代表你非得聰明絕頂。

  辨識度,是你給人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是他從來沒有遇見過的,是你在茫茫人海中,隻要你在,就可以找到你。

  為什麽要有點辨識度?因為我們太容易平凡,太容易有瑕疵,太容易不完美,所以我們不得不讓自己有點辨識度。

  芸芸眾生,多麽不易。

  你的辨識度,某種意義上,就是你的競爭力。

  它不是背道而行於社會,也不是冷眼刺傷一切。

  而是活出自己的感覺,有自己走路的樣子,有屬於自己的氣質,有自己說話的腔調,有自己處事的風格,然後殺出重圍。

  世界上優秀的人那麽多,不優秀的人也那麽多,如何讓別人找到你,讓好運找到你,好像隻有辨識度,也唯有辨識度。

  |貳|

  辨識度,就是活出你自己


  辨識度,不是你非得花枝招展,而是弱水三千,你就是別人一眼見到的那一瓢。

  我的一個朋友,我喜歡叫他小包。他是一個特別特別忠厚老實的人。

  他畢業那會,他母親每次見到我母親,總是會說,這孩子太老實了,你看,我都擔心他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我也怕他吃虧啊。

  結果,他大學一畢業就去了一家所有人都垂涎的公司,並順利成為了老總的工作秘書。說真的,他母親都傻眼了。

  老總有一個生活秘書和工作秘書,一般都會帶著他們兩個一道出去,生活秘書負責瑣事和日常接待,而他負責一些公文業務上的資料。

  生活秘書會更加了解老總的脾性,老總看上去與生活秘書更加親密一些。小包有一種年輕人不服輸的勁,也從來不忘記要抓住一切機會表現。比如喝酒,比如和人插科打諢,小包自己也覺得挺不自然,但為了迅速融入團隊,再生硬的表演也硬著頭皮。

  在他實習期轉正時,老總與他的談話說:小包,我招你進來,並不是因為你是最優秀的那一個。而是因為你的身上有年輕人少有的踏實、穩重,每個人成長的方式和途徑都不同。做自己永遠比表演更引人注目。

  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磨平身上的棱角,戴上了和所有人一樣的麵具,最後麵具長進了身體,成了一模一樣的彼此。

  而我們的棱角有時恰恰就是最打動人的地方,隻要不是尖銳的利器,就不必削平了示人。

  小包現在已經成為了單位最年輕的部門負責人。

  他說,一個人身上,最不能抹去的,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最優質也最閃光的特點。你藏著兜著,千萬不要隨手亂丟。所有的辨識度,對你的影響,從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久見心力。

  |叁|

  做一個有態度、有氣場的自己


  走了一路,也終於成了自己,就不要再一點點剝去自己了。

  我很喜歡有一句話:

  我們要忠於自己的成長,忠於自己走過的路。

  因為它們拚湊成的自己,獨一無二。

  是,我們要成為一個有辨識度的人,站在人群中,

  可以不那麽美,但一定要醒目;

  可以不那麽個性,但一定要有態度;

  可以不那麽優秀,但一定要有氣場。

  這個世界屬於優秀的人,更屬於那些有辨識度的人。

  你要相信,幸運從來不會降臨到和別人一樣優秀的你身上,而是會降臨到和別人並不一樣的你身上。

  因為,獨一無二就是一種天造地設的難得! 這篇關於為什麽好運往往偏愛那些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