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奮鬥者得功名

Feb19
作者:劉墉

  在多年前的一個頒獎典禮上,一位影星在得獎致辭時說,他父親生前一直反對他放棄大學的學業。而今,拿到了這個獎,總算可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也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又說他很高興,終於達到一生追求的目標。

  不知為什麽,我常想起這一幕,想他說的話是對還是錯。

  無可否認,那確實是個很大的獎。他一輩子都可以用那個獎展示曾經擁有的光榮。

  隻是,當他走下台,那光榮也就真成了“曾經擁有的”。他如果不努力,追求更高的成就,那既有的光榮,又算得了什麽?

  記得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在辛辛苦苦出國,終於得到他夢想的博士學位時,打電話對我說,他回到寢室、脫下博士服、放下博士文憑,去洗碗、洗衣服。

  “我突然發覺這一天,跟以往的日子沒什麽不同。”他說,“反而覺得明天麵對的挑戰更大了。”

  也記得美國影星喬治•斯科特(GeorgeC.Scott),在拿到奧斯卡獎卻沒去領獎時,對記者說:“我得獎之前和之後,都是原來的我。”

  接著,他去尋求另一個演藝生涯的突破。

  但是,當我今天回頭找那位證明自己沒有錯的男演員時,卻已經在影壇見不到他的蹤跡,據說他還因為酗酒和吸毒進了戒毒所。


  提到酗酒、吸毒,我們可以數數,有多少成名的演員、作家、歌星,甚至政界的人物,在創造人生的巔峰之後,都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自己。原因可能是他們無法再突破,又無法承受那麽沉重的名譽負擔。

  怪不得,有人說諾貝爾獎對許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許多人就被壓得難以再創作。連川端康成在得獎之後都說:“聲譽也很容易成為才能枯竭凝滯的根源……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對於像川端康成那樣在很大年歲才獲獎的作家而言,一個大獎,使他有終於達到人生目標的放鬆感,也決定在“最美的一刻”隱退,還能令人諒解。

  但是,如果年紀輕輕,隻因為一個獎的肯定,就認為整個人生的腳步可以停止,則值得我們深思了。


  我見過許多學生,在參加高考之前拚命地念書,然後在考取之後拚命地玩。

  我也見到許多父母,在孩子未上大學之前嚴禁夜歸,金榜題名之後又突然解禁。

  碰到這樣的情況,我都會勸那些年輕人:“你人生到此,就滿足了嗎?這點兒成功,算什麽?”

  當然一些父母也有他們的想法。記得我參加哈佛大學一個畢業生的家長為孩子舉行的畢業酒會時,那著名的富豪舉著一杯一百美金的酒,對賓客說:“我今天真高興,因為從現在起,他應該落到了地麵,自己走他的路了。”

  然後,那孩子隻身到紐約,租了一小間公寓,自己打天下。

  他的父母不再像過去二十三年那樣嗬護他,他也沒要求父母“供應”。

  他果然自己走自己的路。

  對!哈佛的文憑算什麽?英國貴族的身份算什麽?從今天起,你不努力,就什麽也不是!


  在紐約聖若望大學教了十多年的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沒親自教過的—位中國台灣籃球名將——馬莉娜。

  過去總在電視上看到她矯健的身影,聽說她的“大名”,似乎球一到她手上,就會進。

  但是,突然,她到了美國,從不太通英文,而必須補習,到跟上大學部的進度,名列前茅地畢業,且繼續深造,拿到企管碩士。我覺得她沒讓過去的“光榮”成為後來的壓力,反而把打球的毅力化為讀書的毅力。

  她的前二十年,成功了。她的後二十年,也一定會成功。


  什麽叫作“成功”?得一塊奧運金牌?得一項奧斯卡獎?還是得到一張名校的文憑?

  這些都是成功,也都是“一時”的成功。

  有什麽成功是永遠的呢?隻有前二十年成功,後二十年成功,甚至再過二十年還成功,才稱得上真正成功。

  人生就像登山,有些人登到頂峰,自認為再也無法突破,於是從山巔躍下;有些人回頭,循著原來的路,一步步走下去。也有些人,抬頭遠眺,看看有沒有其他可以征服的山頭,然後,走下這座山,攀向那座山。

  別愁這世上已經沒有更高的山讓你去攀登。

  山在你的心裏,每個明天,都是另一座山! 這篇關於唯奮鬥者得功名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