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是一種獨特的智慧

Feb19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誌也,天聰明也。聖人隻有此,學者當存此。”

  ——《傳習錄》

  “當好的念頭產生時,一定要及時予以肯定,讓它擴充開來。而當不好的念頭產生時,即將誘惑自己偏離正軌時,則要當機立斷,堅決予以製止。這種能對好念頭予以肯定並擴充、對不好的念頭予以製止的能力,叫做意誌,是上天賦予人的獨一無二的智慧和能力。那些成為聖賢的人就是靠這個意誌,不斷修養心性,才成為聖賢的,而普通人要提升自己,也應當存養意誌,否則就很難進步。”

  在很多時候,意誌表現為一種能夠堅定不移地去做一件事的精神。可以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差不多的。關鍵就看誰的意誌力強,誰的功夫下得到家。

  如果一個有誌於成就一番大業的人,能下苦功磨練意誌力,將會突破自己的弱點,進入一個從未經曆過的境界,讓心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把潛藏於體內的智能、天賦和能力挖掘出來。

  明朝儒學大師陳獻章,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但參加兩次科舉考試都落第了,二十七歲時,他開始發憤學習,拜當時名重一時的大儒吳與弼先生為師。

  陳獻章雖然很有才氣,但不夠勤奮,早晨常常貪睡不起。

  吳與弼先生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也相當嚴格,這時就會在門外大叫:“讀書人!你現在假如因為懶惰的話,什麽時候才能學到前輩大師的精髓,將他們的思想發揚光大呢?!”

  將陳獻章從舒服的床上叫起來後,吳與弼並不急於給他講授各種學問,而是通過各種雜事來磨練他,讓他去挖地,簸穀,割禾,種菜,編紮籬笆,自己寫字的時候,就讓他研墨,或者客人來時,則令他接待沏茶。這樣過了幾個月,就讓他回去了。

  剛開始時,陳獻章對這種獨特的教學法感到失望,覺得在老師那裏,除了學會幹一些農活雜事之外,什麽也沒學到。回鄉之後,他靜靜地思索在老師那裏求學的經曆,想起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在田裏割禾時,老師不小心被鐮刀割傷了手指,十指連心,自然非常疼痛,老師卻說:“人怎麽能夠被外物所勝呢?”竟然麵不變色、若無其事地繼續割禾。

  陳獻章終於恍然大悟,體會到了吳與弼先生的良苦用心,原來老師這是在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要有過於常人的人格和意誌,不要匍伏在任何外物之下。自己平時自恃聰明過人,不願痛下苦功,這不正是自己最大的弱點嗎?而老師早已洞察到了自己的這個毛病,對症下藥,從各種小事入手來提升自己的意誌力。

  從此之後,陳獻章開始了真正的勤奮治學,他閉門讀書,足不出戶一年有餘,精益求精地窮研古今典籍,有時鑽研一個問題到了關鍵時刻,徹夜不寢,實在困倦了則用涼水浸泡雙足,以刺激自己清醒起來。他還自築陽春台,整日靜坐其中,潛心學習思考,他用功到如此地步,以致家人隻能從牆壁挖一個洞把食物遞進去。

  陳獻章以過人的意誌力,一心修身治學,就這樣堅持數年,終於有悟,成為了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及書法家,桃李滿天下,更開啟了明朝一代的心學新風。

  後人評價說:“先生(陳獻章)之學,激勵奮發之功多得之康齋(吳與弼)。”陳獻章盡管聰明多才,智商高,記憶力好,但聰明的人往往容易去找捷徑,不肯下苦功去做學問。如果沒有吳與弼先生用各種農活雜役來磨練他的意誌,使他從此痛改前非、發憤努力的話,他能否成就那麽大的學問還是個問題。

  在這種堅持不懈的探索中,陳獻章通過親身實踐,終於悟到了掌握自己意誌的奧秘。他說:“古之善學者,常令此心在無物處,便運用得轉耳。”這就是說,在修身治學、磨煉意誌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善於把真我置於虛無處,學習不認同你的頭腦。

  舉個例子說,當你在讀書時,突然生起一個念頭要去看足球賽,這就是頭腦在引誘你。隻要你發現自己這個念頭,就馬上明確地告訴自己:“這是頭腦的想法,與我無關。”然後靜靜地觀察你的思想,不要去分析、思考你頭腦中的想法,更不要與它對抗,隻是和平地與它共處,把握住自己的真心不動。

  這時的心境,就如鄭板橋寫過的一首詩:“流水澹然去,孤舟隨意還。”當一個人的心靈無牽無掛時,任由河水澹然流淌,載著一葉孤舟適意而歸,他隻是閑靜地觀照這一切,優遊自如,無滯無礙。

  此刻心靈的鎖已完全打開,融入了整個宇宙,而獲得生命的安頓。此時我心就是萬物之心,萬物之心就是我心,意誌與大自然相通,又有什麽東西能阻擋大自然的力量?

  這個時候,那些頭腦中的想法沒有你的認同,便會失去力量,而你的意誌力就會變得更為強大了。

  由於每個人都具有人性的弱點,在麵對複雜多變的外界環境時,稍不注意,就會屈從於外界的環境,或向自身的弱點投降了,得過且過,一事無成。隻有磨練出頑強意誌的人,才能自由地主宰自己的行動,使自己所有的行動和精力都集中到一個點上,把有限的生命能量用來做那些有價值的事,從而創造出奇跡來。 這篇關於意誌是一種獨特的智慧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