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Feb19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的句子,原出自晚清風雲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對聯。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重大事件發生時,不緊張慌亂,自亂陣腳,而是情急智生或從容應對。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為別人的評價而生活,在被動中死要麵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則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選擇的路,這樣的人則最能成功,″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雖然這境界很難達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胸懷靜氣——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
  
  胸懷靜氣——才能做到誌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胸懷靜氣——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
  
  胸懷靜氣——才能勇於不計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
  
  養一點靜氣,我們遇事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
  
  不歪不斜、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靜氣,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

  
  諸葛亮給他兒子寫信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
  

  靜氣,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不是放棄,不是觀望,不是無奈,不是等待。
  
  是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態,是冷靜觀察刻苦思索的過程,是鎮定自如沉著應對的意誌,是從容不迫永不言敗的信念。
  
  在當今市場經濟和環境中,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強烈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使一些人的心態浮躁得宛若湯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著匠氣、俗氣、躁氣,心煩意亂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著急上火者有之……歸根結底就是缺少此靜氣。
  
  凡大事麵前有靜氣者,反映出他修煉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靜製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
  
  "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憎,在一定的環境中某種情緒總是要表露出來的,這是人的秉性。
  
  "靜氣"不可強求,靜氣源之於定力,我國的佛道儒,都特別強調修身先修心,佛之禪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強調的是定力。定後而安,安後而思,思後而得!
  
  "靜氣"需要修養,需要自己去曆練和積累,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後天成長的產物,所以,境界有高有低。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養一點靜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這篇關於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