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豁達一些,有時吃虧便是受益

Feb19
人言大智若愚,越是有大智者,越是裝出一副呆傻的樣子。因此,這些人也越容易被那些自認聰明者捉弄。殊不知到最後卻常常是捉弄人者反自找麻煩。

唐代寒山與拾得兩位智者曾有過這樣的一段對話。

一日,寒山對拾得說:“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回答說:“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由此可推想,那種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局一定是夠尷尬的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撲滿”,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用瓷或泥做的硬幣儲蓄盒。在小的候,我們常將父母給的一些零用錢放進去。當這個儲蓄盒裝滿的時候,我們就將這儲蓄盒打破,而將其中的錢取出來。然而,當它是空的時候,它卻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明白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因此,我們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

“吃虧”往往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所以,該糊塗、該舍棄的時候就必須糊塗、舍棄。

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處處都想占便宜,於是便會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下,又焉有不敗之理?

因此,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在“吃虧是福”的前提下,認識到兩點,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讓人有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一個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做一個清醒的正常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常識——即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由於人們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而引起的嗎?

大多數人總是相信一切都能通過人們的努力而得到改變,但也有些人卻認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放在一起,就產生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種不朽的東西,即寧肯吃一些虧也要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而在此和平與安全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並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而善於吃虧的人一般平安無事,而且一般不會吃大虧,從長遠來看,反而是一種受益。相反,總愛貪便宜的人最終不會得到真正的便宜,而且還會留下罵名,甚至因貪小便宜而毀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惡有惡報。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哲人們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含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帶來的是人生的豁達和由吃虧忍讓而帶來的安詳與寧靜。與這個貌似消極的哲學相比,一切所謂積極的哲學都會顯得幼稚與不夠穩重,以及不夠超脫與圓滑。

“吃虧是福”的信奉者,同時也一定是一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對所謂的“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係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這篇關於做人豁達一些,有時吃虧便是受益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