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言默自在心頭

Feb19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此語出自晉朝傅玄《口銘》一文。有的人喜歡言談,有的人則吝於出聲,這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秉性,不能強求。縱橫家鬼穀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認識到“言多必有數短之處”的道理。“馬有失蹄,人有失言”,任何事情都不是滴水不漏的,話多必有空隙和不盡理想之處,不知道何時便觸碰到他人的逆鱗,斬斷自己的餘地,為自己留下隱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智者話說三分,點到即止,既留餘地,又顯現觀點,常能讓他人覺得理所當然、樂於接受。古人講治文應“含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

  這不但是治學作文的訣竅,也是做人說話的訣竅。話多不等於一個人有見識、胸懷滿墨,正相反,常常稀言的人往往是真材實料。當然,沉默是金並不是說人應該閉口不言,而是要言默得當,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三緘其口。懂得說話藝術的人非常明了這一點,真正做到了言默自在心頭。

  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以下三條原則:該說的對象便說,不該說的對象則不說。如有需要求人之事,遇到肯熱心幫忙的人則說,否則便不能說;有些事遇到有性格沉穩之人可以說,遇上是非多端的人則不能說;對於性格靦腆的人不要亂開玩笑;對於有生理缺陷的人不要涉及相關的話題;

  對於妒忌心強的人不要談論自己和別人的成就;對於異性不要有容易引起誤會的措辭。該說的事情便說,不該說的事情則不說。可以談眾所周知之事,不能談別人的隱私;背後可以談別人的優點,不可談別人的過錯;可以談既成的事實,不可空談今後的打算;

  可以談對方感興趣的事,不可談對方忌諱的事。該說的時候便說,不該說的時候則不說。在對方心情舒暢時可以談求助之事,在對方心煩意亂時則不談;在對方情緒低落時可以談令對方振作之事,遇對方興致很高時不可談令對方掃興之事;在對方喜慶的日子不談不吉利之事,在對方哀傷的時候不談惹人歡笑之事。 這篇關於智者,言默自在心頭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