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關係,死在壞掉的傾訴欲裏?

Feb19
作者:湯圓湯圓

  慕達最近和自己五年多的好友斷了關係。兩人出身背景經曆相似,大學時氣味相投一度親密到形影不離,工作之後雖然分隔兩地,但兩人知根知底無話不說。

  “最後甚至他跟同事吃頓飯,同事吃了他那份蝦也會拿來說事兒”,慕達一臉無奈:“然後突然那一刻就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其實這幾年在兩地發展的兩人價值觀其實已經有了明顯分歧,對彼此消極細碎的傾訴也有了抵觸甚至反感,不對付的時候一度刪掉所有社交聯係包括拉黑電話號碼。

  “彼此非常明確不願意恢複好友關係去承擔彼此生活中的種種,但又實在忍不住想傾訴時就想了個辦法,把加微信好友驗證的那十幾個字的空白利用起來,你填加好友理由,我填拒絕理由,偶爾來上這麽一輪夾縫之間的對話。”慕達苦笑。

  “就像好多年你精心打磨的一個容器一樣,他不完美,但又某種程度上不可替代。”

  有多少關係是在無節製的傾訴中變壞的?

  也許是人與人的疏離,也許是生活節奏的加劇,也許是灼熱的物質和精神焦慮,我們被越來越多的人圍繞著,可是我們卻覺得越來越孤單。於是,傾訴變得更自我,變得排他,變得更近乎於自言自語。

  你會發現生活中越來越多和你交談的人,她們開啟一個話題,但會草草結束聆聽的環節然後迅速繞回到自己的表達上來,她們需要表達勝過一切,這種表達甚至並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像是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本能。

  但是她們要傾訴的實在太多了,而她們能夠或者願意提供的又少之又少。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溝通現狀。

  那此時的我們,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傾訴對象?

  我們希望不用解釋太多就可以被了解

  希望我需要他的時候,他都在那邊

  希望在合適的時機他能主動一點

  希望他總能給我恰如其分的回應

  還希望這個聆聽對象能夠被信任

  比對上麵的要求你才發現,如果真的按照絕對理想的標準,那你找的從來就不是一個鮮活的人類,因為這個要求實在過於苛刻。沒有多少人有勇氣去花這樣的時間和經曆去培植這樣一個對象或者一份感情,更何況,通常一大半的人在你話說一半時已經落荒而逃。傾訴欲就像是一個臨時而又任性需求,需求來的時候馬上就要得到完美解決。

  這樣說來,他更應該是一個人工智能,或者說一個更具體一點的智能機器人。

  所以當微軟小冰一類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出現時,明明知道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存在,但誘發的熱情卻是難以估量的,直到現在這樣一個對象放在你麵前,你也會忍不住聊幾句,聊聊你的隱秘,你的惡趣味,你的無聊。

  但微軟小冰們依舊不夠完美,這個對象他最好有討人喜歡的外形,有優秀的響應能力,有卓越的識別係統,能根據你臉上的微表情你話語的情緒聲調感受到此刻心情做出判斷從而給出精準的語言反應,並且自帶某種討喜的人格。然而現狀是,即便給人工智能的語言係統裏麵加足夠多的話題、標簽,把庫存做到更大,這依然是人工智能開發的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點。

  在美國導演LewisArnold執導的電視劇《真實的人類》裏,智能機器人無論從外形到配置都已經做到接近滿分了,他們看上去和真人並無二異,並且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行能力。但因為他們沒有生命,人們不會真的尊重他們,頂多隻是高級菲傭的待遇。然而一個教授製造了有四個獨立思維、情感能力的機器人,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它陪伴自己的兒子。

  人類開始慌了,政府開始瘋狂地追捕消滅他們。因為他們知道,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他們已經不再是智能機器人,而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而存在,而且是幾乎各方麵都要優於人類的存在。

  這樣看來,人類很多的發明創造初始都是源自於內心的不安,也極有可能是這些不安,最終毀掉了我們。

這篇關於有多少關係,死在壞掉的傾訴欲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