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自卑得一塌糊塗?你其實優秀得令人發指

Feb19

  有一種自卑,是別人尚未鄙視你,你自己已經率先鄙視自己了。還有一種自卑是,分明別人根本就沒有瞧你,你卻老是擔心人家瞧不起你,這其實是一種自作多情。
  
  “我平時跟別人相處時很自卑,怎麽辦?”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共性的問題。你去隨便找十個人問問,這十個人裏麵,有十個都是自卑的,隻不過是,各人的痛點不同而已。
  
  因此,你不必為自己的自卑感到過分的焦慮,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絕大多數時候,自卑,其實隻是“自己嚇唬自己”而已——自卑的心理基礎是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可是,如果你真與那些“別人”、那些很強大的人、那些你崇拜的人去接觸、與他們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並沒有瞧不起你——相反,他可能是很欣賞你、很羨慕你、很尊敬你的。再說,大家都很忙,自個兒的自卑都無暇應付,哪來的精力來俯視你呢?不要擔心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實際上,別人心目中根本就沒有你。別那麽累,你沒有那麽多觀眾。
  
  蘇子曰:有一種自卑,是別人尚未鄙視你,你自己已經率先鄙視自己了。還有一種自卑是,分明別人根本就沒有瞧你,你卻老是擔心人家瞧不起你,這其實是一種自作多情。
  
  我過去、現在都處於自卑狀態,並且將來還將繼續自卑下去,所以,我能夠理解別人的自卑。但我同時也發現,自卑其實沒什麽大不了的。自卑,並不可怕。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就開始自卑得一塌糊塗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分數壓倒一切”,我這種考試機器自然就被各種光環籠罩著。但上高中,從農村進入城市,發現同學們怎麽都那麽多才多藝,而我,連很多最基本的東西都不知道。我常常暗自想,我怎麽就這麽差勁呢?
  
  那個時候,有人說我內向,我不服氣,盡管,我連內向是個啥意思都不知道,但我就是知道,這是個“不好的詞語”。誠然,我現在依然內向,但這兩種內向,在實質上卻完全不同:2010年之後的內向,主要是傲慢、高冷、目中無人,而早先的內向,則完全是因為自卑。
  
  這幾年常常看到一些報道,說一些從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到大城市、重點大學之後,很容易飽受自卑感的折磨,甚至是患上抑鬱症,但我從西北的農村進入複旦之後,雖然也常常有“我不如人”的感覺,但總體上,卻並沒有太強的挫敗感,更沒有患上抑鬱症。為什麽呢?因為,我早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有了那樣的體驗,經曆了一場蝶變,還沒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已經正確地認識和接納了自己的平凡,跟自己和解了。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早在上大學之前就調低了期望值,這才保證了我在大學期間盡管明知“我不如人”,卻也沒有感到過分的自卑。
  
  我當然一直自卑,但我的變態之處在於,我是個勢利小人,我喜歡攀高枝。越是那些讓我自慚形穢的人,我接近ta的願望便越強烈;因此,從大學至今,一方麵,我一看見那些出類拔萃的人就自卑,另一方麵,行為上,卻總是“勇敢”地硬著頭皮去接近,就這樣,我的素質也越來越靠近他們了,自卑感便越來越弱了。到了現在,自卑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吹牛的素材。
  
  不斷地冒著被鄙視的危險接近各種大牛,我有了一個最重要的收獲是:遇見牛逼的人,如果隻是遠距離仰望,我們很容易產生難以克服的自卑感;但是,倘若是近距離接觸、對話,尤其是,建立起了一種親密關係的話,此時,即便是他在我們心目中的牛逼程度並無絲毫衰減,甚至,我們還新發現了他更多的牛逼之處,但我們的自卑感卻沒有之前那麽強了,相反,我們的自信心空前提升了!與牛逼的人近距離對話、建立親密關係,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逼格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並且,這個人越牛逼,我們自信心的漲幅便越大。當然,這種自信,是外因已轉化成一種內在的力量,而非狐假虎威說“我認識誰誰誰”。
  
  之所以跟牛逼的人相處容易增長信心,原因是,總體上,無論是頂尖級出色的男人還是頂尖級出色的女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會鼓勵人,或者,毋寧說是會發現你身上的優點——你明明隻有六分優點,他們硬是能吹成九分,吹捧得次數多了,你的自信心就增強了,並且還會努力地使自己的實力配得上他的讚譽。(牛人們當然也有傲氣,但這與他們的會鼓勵人完全不矛盾——一個大學教授會對別的跟他的社會地位平差不多的教授“不屑一顧”,但卻不會對一個naive的學生不屑一顧;相反,他會十分謙和地鼓勵這個學生。)
  
  相反,你如果是跟比較挫的人相處,他們會常常給你潑冷水,進而也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臥槽,連這貨也鄙視起我來了?)因為,挫人需要通過給別人潑冷水來“找到尊嚴”;當然,也可能是姿勢水平有限,不識貨,沒能力發現你的價值而已。
  
  多年來,在接觸過各色人等,或者在被各色人等接觸過之後,我有個無比“驚世駭俗”的發現:在那些我懶得搭理的人眼裏,我是一個差勁的人、一個值得同情的人;而在我欣賞的人眼裏、在我尊敬的人眼裏、在我的的偶像級人物眼裏,我卻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因此,鼓起勇氣跟牛人相處,更容易克服自卑感。
  
  我對女人作戰的原則曆來是:不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不是好蛤蟆。我寧可讓自己有“高攀不起”的壓力感,也不願意在自己也興意闌珊的情況下去找個人“湊個數”。
  
  “越是配不上,越要把自己許配給她”,背後的邏輯是,如果有一種“高攀”意識,則實力會向著品味去靠攏;但如果是一開始就因為自卑感而違背自己的內心,則結果是,品味和實力都會下滑。
  
  通過不斷地接近那些令我自慚形穢的人,從量變到質變,最後的結果是:我原先的偶像、原先沒有注意過我的人,也開始對我刮目相看了。
  
  我本來是隻是想吃天鵝肉,卻一不小心把自己變成了天鵝。
  
  此外,我之前在《複旦對我最大的影響:學會了吹牛——雖然我不帥,但是我很帥》一文中提到過,吹牛精神,在客觀上,也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先前,我喜歡謙虛的人,但在上大學之後,我似乎要更加喜歡那些不謙虛的人了。因為,聽那些不謙虛的人吹牛,更能讓我感到振奮,讓我獲得正能量;尤其是,如果他的吹牛,能讓我產生“我也會跟他一樣”的信心和鬥誌,我們就會非常喜歡他、甚至是以他為“精神導師”了。
  
  光會欣賞別人吹牛還是不夠的,我還得學會自己吹牛。
  
  人們喜歡吹牛,圖的是什麽?不就圖個“自我感覺良好”嘛?尤其是像我這種不自信的人,吹著吹著,會感覺到自己還真是個“人物”,然後,就能“挺起腰杆做人”了。
  
  吹牛,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洗腦。吹牛的過程中,我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強化自己原本不是那麽堅定的某些價值觀或者追求。你在牛皮中把自己的某個優點誇大了一點點,適當地美化了自己,或者,是把一個偶然表現出來的亮點當真自己的穩定性特質來自我表揚,當時,你可能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事後,你發現自己“說得太誇張了”了,然後,就不得不讓自己朝著牛皮中的那個自己去靠攏,這樣一來,自己就越變越出色了。漸漸地,你就真能配得上自己曾經吹過的牛皮了。
  
  前麵說的,是自卑者可以通過“攀高枝”或自我洗腦,變成牛逼的人,但還有一種很常見的形象是:有的人,盡管“優秀得令人發指”,卻照樣“自卑得一塌糊塗”。
  
  鑒於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卑都是比較出來的,那麽,是自信還是自卑,就跟你所處的圈子有關了。
  
  Talben在哈佛《幸福課》上說,在哈佛,有47%的學生患有抑鬱症。這個比例,即使再高一些,我也不會懷疑——從我對自己的朋友圈子的觀察,抑鬱症,就是一種“精英病”。為什麽那些在某個方麵出色得“令人發指”的人常常又自卑得一塌糊塗,並有抑鬱傾向?其實,這是很容易解釋的——
  
  一個人如果長期在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學習、生活或工作,那ta很容易養成一種思維慣性,即忍不住拿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較;這樣,即便ta自己就是龍或虎中的一員,ta也會顯得缺乏自信心。這種思維的危害性在於,即便是脫離了這個高手如雲的環境,麵對一個綜合素質不如自己的人,隻要對方在某一個方麵比ta強一點點,而這一點恰巧又是ta比較在意的,ta便會有一種“我不如人家”的挫敗感。據我的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北大畢業的學生與其他人相比自卑感更明顯,我的幾個北大的朋友,他們除了“會考試”之外,在很多其他方麵也非常出色,說是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通才也不為過,可他們卻都深陷於自卑的泥潭中。
  
  這些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人,哪怕自己在很多方麵都要比別人強很多,但隻要在某個方麵比別人略差一點,他就會發現差距,進而有壓力感和自卑感呢。原因是,他實在太貪婪了,認為“人家具備的,我都應該具備”。這種“欲壑難填”的本性,又進一步加重了焦慮和抑鬱情緒。
  
  其實,“樣樣都比別人強”,遠沒有心理健康來得重要。我們這個社會所缺的,並不是進取心,而是一顆“甘做二流”的心。如果無法在健康的前提下達到一流,那還是務實一些吧,先降低目標,讓自己有勇氣過好一種“平凡的人生”。當然,輿論也不不要太勢利眼,不要對“二流”進行目標綁架。

  文|蘇清濤

這篇關於何必自卑得一塌糊塗?你其實優秀得令人發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