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爭論不可避免,但要有技巧

Feb19
在待人處世時,爭論不可避免,那麽怎樣做才能夠不得罪人呢?即要使你的觀點被對方認可,這一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跡地輸入對方的潛在意識裏麵。在對方的潛在意識之前,有所謂“檢閱層”的哨兵在監視著。因此,一旦你得罪了這個哨兵之後,不管你如何使出渾身解數,他總是不會讓你通過的。為了不得罪這個哨兵,靈巧地通過這一關,你應該注意一些什麽呢?
  
  (1)仔細地聽取對方的想法
  
  首先,你不妨使對方先說出他的想法,以便仔細地聽取它。否則,他總會感覺到受到了傷害,於是態度也就變得越強硬了。而且,人有一種欲望,那就是盡量地把心中的迷亂傾吐出來。當這種欲望未得到滿足時,是無法去傾聽別人的意見的。因此,當你要對方聽取自己的意見時,不妨先聽聽對方的話。如果可能的話,不妨叫對方重複一下他的意見,並問他是否還有什麽話想說。
  
  (2)在答話之前,不妨稍停頓一下
  
  當受到質問時,有不少人會即刻答複,速度之快,可以用“間不容發”來形容。事實上,這並非上乘的方法。這時,你不妨先看看對方的臉,隔一會兒之後才答複。如此一來,將能夠給對方一種滿足感,他認為自己所說的話,值得你思考一番。這樣當然就有利於你。不過,隻要稍停頓一下就行了。如果你停頓得太久的話,對方會認為你不肯明確答複,或想避重就輕,甚至認為你無意回答他的問話。
  
  即使你不得不反對對方的想法,亦不應間不容發地提出反對之詞。這麽一來,你無異是在告訴他:“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根本就沒有考慮的價值。”
  
  (3)不要百分之百地勝過對方
  
  每逢爭論之時,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至於對方的想法呢?則往往會認為是荒謬的,完全錯誤的。其實不管是何種爭論,每個人都差不多有正確的意見,也有不正確的想法。因而,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時,不妨對對方的某一項意見表示讓步,這麽一來,你必定能夠在某一部分找出雙方一致之點。你這樣做之後,對方也會對你的某些意見表示讓步。
  
  在這種場合,你不妨使用“是的……然而”的說話技巧。你可婉轉地說:“是啊,關於這一點,我同意你的意見,不過除此之外,不是還有這樣的方法嗎?……”或者:“唔……你說的不無道理。不過,采取此種方法,不是更好一些嗎?”
  
  如何呢?你已經知道了此種方法的要領了吧?那麽,就請你趕快把它派上用場吧!
  
  (4)溫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與人爭論時,切勿感情用事,換句話說,當對方反對自己的意見時,切勿不顧一切地使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見,因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甚至采取過火的態度。這種方法是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的。因為人們對這種恫嚇的態度,往往會產生反感,當然就更不想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相比之下,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地道及事實的話,則更能夠產生效果。同時,千萬別擺出“這是絕對錯不了的”的態度,最好是能夠以“我的想法或許有錯”的謙遜態度去說話,這麽一來,對方將會聽取你的想法,不知不覺地接受你的想法。
  
  (5)讓第三者代你說話
  
  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之時,最好讓第三者代你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例如,母親教導孩子時,總是說:“老師不許你如此做的。”或者“這樣做,老師會處罰你的……”等等,總比以自己的想法教導他,效果要大得多。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傾向,那就是:很難於信服“賣瓜者說瓜甜”的說法。經過第三者的透露之後情形就不同了。在這種場合裏,即使主張與你的想法不同,但你也不至於刺激了對方的自我。
  
  例如你這麽說:“據說美子的丈夫打從戒煙之後,飯量增加了,上下樓梯也不會氣喘如牛了……”其實,你之所以這麽說,隻是想要自己的丈夫戒煙而已。
  
  又如,你想要丈夫把工資原封不動地交給你的話,不妨如此說:“據統計,把工資原封不動地交給大太的丈夫,目前已達到了97%以上……”
  
  (6)保全對方的麵子。
  
  當你與別人展開爭論時,有一件事是非記牢不可的,那就是要保全對方的麵子。因為一個人在講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即使察覺到自己的想法有差錯,然而,卻很難於自認錯誤,或者改變想法,因為一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之後,往往會疑心生暗鬼,唯恐他人會認為自己是撒謊者,或怕別人因此瞧不起自己。因此,為了保全對方的麵子,你最好為他製造下台的機會。例如,你可以推說:“這也難怪,因為你不明了那一件事,當然會如此想了。”或者:“隻要不明就裏,大家都會如此想呢!”
  
  又如,當對方弄錯時,你不妨推說那是無可奈何的事:“這不算什麽,以前我也屢犯這方麵的錯誤。隻要熟悉了之後,自然就能夠熟能生巧,再也不會有錯誤了。”或者:“在那種條件之下,誰都會弄錯哩!” 這篇關於與人爭論不可避免,但要有技巧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