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情緒,心中藏一片清涼

Feb19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等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
  
  平和是待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美德。
  
  在處理各類事物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產生反映,發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變化,並且在表情、行動、語言等方麵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出來的情緒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無不足,而且還符合當事人的身份、不違背情理、適時適度、切合場合,這樣就達到了“和”的境界。
  
  如果我們用粗暴的言語及行動去解決問題,結果會事與願違,並且會越搞越糟。
  
  有一個富人脾氣很暴躁,常常得罪人,事後又懊惱不已,所以一直都將這暴躁的壞脾氣改掉。後來他決定好好修行,改變自己,於是花了許多錢,蓋了一座廟,並且特地找人在廟門口寫上“百忍寺”三個大字。這個人為了顯示自己修行的誠心,每天都站在廟門口,一一向前來參拜的香客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心意。香客們聽了他的說明,多十分欽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紛紛稱讚他改變自己的勇氣。
  
  這一天,他一如既往站在廟門口,向香客解釋他建造百忍寺的意義時,其中一位年紀大的香客因為不認識字,向這個修行者詢問牌匾上到底寫了些什麽。修行者回答香客,牌匾上寫的三個字是“百忍寺”。香客沒聽清楚,於是又問了一次。這次,修行者有些不耐煩地有回答了一遍。等到香客問第三次時,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很生氣地回答:“你是聾子啊,跟你說上麵寫的是‘百忍寺’,你難道聽不懂嗎?”
  
  香客聽了,笑著說:“你才不過說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還建什麽‘百忍寺’呢?”修行者無語。
  
  安禪何須山與水,滅卻心頭火自涼。修行何必去寺廟,生活才是修煉場。隻有在生活中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懂得平和對待他人的人,才能做到百忍而不怒。
  
  控製好情緒,絕不僅僅是修養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既決定著一個人的氣質和生活品質,也關乎其為人處世的成敗得失。怒氣似乎是一種能量,如果不加控製,它會泛濫成災;如果稍加控製,它的破壞性就會大減;如果合理控製,甚至可能有所收獲。
  
  控製好情緒,做一個平和的人,其玄機在一個“靜”字,“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冷靜做人,理智處事,身放閑處,心在靜中。
  
  平和的人,眼界極高。表麵平凡,實則內聚,心中有堅石般的意誌,胸中有經世濟邦之策;平和的人,熱情而不做作,忠誠而不虛偽。內不見己,外不見人,施恩於人是出於真誠,而不是利用別人來沽名釣譽,信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光明磊落,純心做人。
  
  所以,平和己是一種修養,又是一種工作方法。平和的人,從不被忙碌所縈繞,閑時吃緊、忙裏悠閑,而是能寬嚴得宜、分寸得體、身心自在,享受生活之樂趣。 這篇關於控製情緒,心中藏一片清涼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