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經濟學”看做人

Feb19
吃飯是人生存的頭等大事,也是我們在做人過程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問題,在吃飯的行為過程中,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學道理。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經濟學上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我們常常根據我們需求目標的不同,來確定一頓飯到底應該花費多少成本,能夠獲得多少收益。

  11點的鍾聲響過,辦公室一片嘩然,大家紛紛停下手中工作,有些手腳利索的,已經衝出門向一樓餐廳奔去。餐廳裏已經擺好了各種飯菜,穿白大褂的師傅們手執大勺恭候著大家的光臨。紅燒魚塊、土豆燒肉、涼拌黃瓜、酸辣白菜……讓人垂涎欲滴,白花花的米飯冒著香氣,柔長的麵條在開水鍋裏遊龍似的翻滾。有人毫不含糊地打了大魚大肉就走,有的人卻在大魚大肉跟前徘徊了很久,最後還是咽了口唾液,轉而打了一份素菜,有的人直接去打米飯,有的人卻在排隊耐心等待鍋裏正在煮著的麵條。

  為什麽在同一個餐廳裏,不同的人在吃飯時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呢?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一門學問,吃飯是人生存的頭等大事,也是我們在做人過程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問題,在吃飯的行為過程中,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學道理。下麵我們將其中的一些概念一一敘來。

  吃飯的經濟學道理:

  一、成本與收益的問題

  我們常常根據自己需求目標的不同,來確定一頓飯到底應該花費多少成本,能夠獲得多少收益。

  一般情況下的原則是經濟實惠,吃飽吃好。但是如果身處困境,到了連生活都維持不了的地步,就會降低成本,填飽肚子則成了首選。雖然人總不能天天吃窩頭,就鹹菜,時間久了也需要改善改善,但是也要考慮目前的經濟狀況,反複權衡打一次牙祭所增加的成本支出對以後的生活會造成什麽影響。

  過年過節,紅白喜事,為了增加氣氛,總得熱鬧一下。但不同的人操辦的程度卻各有不同,也是要考慮成本與收益的問題。有錢人圖的是舒暢、熱鬧、擺闊,更有禮金的回收,而一般的人則是小打小鬧,非常貧困的人家過年甚至連肉都不買,白麵白饃也成了一種奢侈的口福。 這篇關於從“吃飯經濟學”看做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