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給力的人際交往理念

Feb19

  有關人際關係的格言實在太多了,因為重要,所以書店裏有關人際交往技巧的書籍也是琳琅滿目。在文章的開頭我隻想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從事著人際關係的行業”許多事業上的成功就是源於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當然可取,不過有時成功的方法就隻有幾條,隻需掌握最核心的理念。
  
  有個故事說到:小劉因為跟小麗同在一棟寫字樓工作,上下班坐電梯經常碰麵,因為陌生他倆一直沒說話,時間一久,小劉忍不住鼓起勇氣向小麗打了聲招呼,小麗剛開始楞了一下,很快滿臉微笑地回應了。後麵小麗對小劉透露心聲:其實我早也想跟你打招呼了,就怕你不理我。這則事例說明,平常對方不顯示友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被你拒絕,是出於每個人內心安全感的本能反應。現今社會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好象一座座孤島,在同間飯店吃飯,不認識的很少坐在同張桌,除非位置有限。我想各位都有這樣的體會,也是心理學上講的“心理防禦機製”讓彼此之間保持一種安全距離,這種社交距離也是一種禮儀規範,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他也對你哭。而人際關係跟生活其實是一樣的,也能產生“鏡子效應”有時候雙方的實際距離等於心理距離。別人對待我的態度取決於我對待別人的態度。有位同事跟我說有一次在外麵見到一位女同事,沒想到跟她打招呼竟然不理睬,她旁邊還有兩位朋友,搞得他很丟臉,就下決心以後見麵再也不理她了。這位同事的心情相信我們都能理解,我認為他這麽想不太好,畢竟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態度,隻能改變自己對待別人的態度。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說“我對別人好,別人並未對我怎樣親近,我就要問自己是不是不夠仁德;我對別人很有禮貌,別人跟我疏遠,要反問自己是否不夠恭敬;我治理別人,別人不上軌道,我要問自己是否不夠聰明。有時候不要怪別人太狹隘,隻是自己不夠豁達。對老師來說不是學生難教育是自己的方法太少。對管理者來說,不是員工難管理,是自己的方式不夠好。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未達到預期的標準,不要怪別人,要先反求諸己,問問自己哪裏沒做好。
  
  根據自身體會,我認為“鏡子效應”隻針對一般的關係,對有些人,就算你再怎麽表示友好,他也不會跟你做朋友。例如陳安之就說過“非成功者不交往”有位記者就采訪過說他這樣擇友會不會讓人覺得太勢利了。陳安之回答到“成功者就要和成功者呆在一起,跟怎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本人很讚同陳老師的觀點,其實有時候跟某人在一起,那怕隻是一句歎氣聲,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對人生價值的判斷。人脈的最高境界就是互利互惠,別人跟你交往的目的在於你有利用價值,這裏的利用並不是貶義詞,而是實際。純真的友誼太少了,就算是知心朋友交往也是為了彼此滿足雙方內心深處被人尊重,被人欣賞的需求。利益是人際交往的驅動力,你沒有利用價值,別人也沒有與你交往的必要性,而增加自己被他人利用的價值才能更好地拓展和維係人脈。俗話說“人不為己,天洙地滅”許多人內心很認可。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是人們感悟的不太好,處事不算高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反映出人性中為自己好的本性。要如何做才算高明?老子早已告知人們“欲先取之,必先與之”你要想套取他要先給予他,先為別人才能更好地為自己,你老是先為自己著想,別人怎麽可能實惠你,別人也不是傻瓜!記得人脈的最高境界是互利互惠。.有句話願與大家共勉“分享就是進步,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就自己”不要老是先想到別人能給我帶來什麽,收獲什麽,而是要先想到自己能為別人創造什麽價值?要把握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幫助別人其實就是一項感情投資。也許我們每個人的銀行帳戶上有數額不等的存款,我們可以為自己設立一個“情感帳戶”,我想問的是你的“情感帳戶”裏又有多少“存款”呢?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其弟子曾子領會後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說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忠恕二字。另一位弟子也問到,“老師,我覺得人生的學問太多,記不住,能否隻用一個字來概括人生所有的道理”孔子回答了一個“恕”字,一個恕字讓人終生受用。針對這篇文章,我們要了解什麽是恕,於丹教授說“將他人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心跟他人換位思考,這樣的話你就變得寬容了,如心為恕。”寬容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因為寬容是一種大智慧、一種修養、一種心境,隻能慢慢來規範自己。平時不要輕易對人生氣,人憤怒的那一個瞬間智商是零。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和折磨自己。也不要看別人不順眼,翟鴻燊教授說“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的修養不夠”這句話打了許多人一巴掌,也包括我在內。讓我們時刻謹記換位思考,如心為恕。 

這篇關於最給力的人際交往理念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