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自己的賬,少算他人的賬,便能少得紅眼病

Feb19
有個做生意的朋友,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他做某商品批發業務,進貨以後,按相對比較低的價錢再批發給下線,每月可穩穩地有五六千元收入。他的那些下線,再批發或零售時,價錢相對較高,因而人家的收入也高於他。
  
  於是他的一個親戚建議,再批發給那些下線時,適當提高價錢,使自己的收入能和下線基本持平。
  
  這個朋友沒有采納親戚的建議。他說,我算自己的賬,覺得眼下這樣批發,帶來的收入已經可以了。我不算人家的賬,人家收入多少那是人家的事,算人家的賬幹什麽呢?
  
  他繼續以較低的價位批發給下線,下線也都樂於從他這裏進貨。一些同他一樣的“上線”算人家的賬,老覺得自己吃虧,因而提高了批發價,結果反而失去了不少下線,這些下線轉而到我的朋友這裏進貨,他也由此增加了批發量,提高了利潤。
  
  聽了朋友的經營之道,我很有感觸。算自己的賬,不但是一個生意經,更是一個人生經。
  
  另有一個朋友,同我一樣,退休後領取一份退休金。記得趙樸初老先生說過這樣意思的話:月月都有退休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這個朋友不信佛,卻有趙老的這種豁達,對退休金的多寡並不挑剔,說夠吃夠喝就滿意了。
  
  一天,一個也已退休的同事找上門來,說在職人員的工資比他們高出許多,他們太吃虧了,要集體向上反映,提高他們的待遇。說著拿出一份簽名單,不少人已經在上麵簽了名,也請他簽名。
  
  這個朋友說,你們簽名要求提高待遇,可能有你們的理由,我不反對,也不參與;我現有退休金已經夠吃夠花了。至於在職人員拿多少工資,我不算人家的賬。他謝絕了簽名。
  
  朋友說,那些人的要求,經過有關方麵解釋後,大多數人都放棄了。而據他所知,那些參與簽名的人,全都不是因退休金少而生活困難的,隻因算人家的賬,見在職人員的收入比自己高出一大截,心理不平衡了,才提出提高自己的待遇。
  
  另有一個在城裏打工的晚輩給我講了他的故事:
  
  他與幾個鄉親到一家企業打工,管吃管住,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但那幾個鄉親,在得知有的企業待遇更好後,辭職另謀“高枝”,也拉他去。他覺得在這家企業的收入比在家鄉幹農活強多了,堅持在這家企業幹,就沒去。
  
  後來,隨著這家企業的發展,也隨著他工齡的增加,還有他的踏實肯幹,他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那些跳槽的鄉親,或者一時找不到滿意收入的活,或者幹不久又跳槽,收入後來反而比他少了許多。他說,如果算人家的賬,這山望見那山高,就永遠也幹不踏實。
  
  我們常常說起所謂“紅眼病”。害這種病的人,本來並沒有病,而是看見人家有超過他的地方,算人家的賬,才害上了“病”的。
  
  有句古語說“物不平則鳴”。這當然不能說沒有道理。當那不平是不合理的不平時,就要鳴,也鳴得對。但是,這世界本來就是一個不平的世界,不平是絕對的,平是相對的。要凡事都平,反而會引發更多、更大的鳴。
  
  例如人的能力有高低,力氣有大小,勤奮有差異,幹活有多少,讓他們的收入一樣,他們會平嗎?能力低、力氣小、不勤奮、幹活少的人可能平了,能力高、力氣大、很勤奮、幹活多的人就肯定不平。就是吃飯,有飯量大的,有飯量小的,叫他們吃一樣的定量,飯量小的會很平,飯量大的就肯定不平了。
  
  所以“物不平則鳴”,還要看所鳴是怎樣的不平:不合理的不平可以鳴,也應該鳴;合理的不平就不應該鳴。而鳴不鳴,主要應該算自己的賬。像吃飯,自己兩個饅頭夠吃了,不要看見人家吃三個饅頭就鳴起來。這樣算人家的賬,可能越算越不平。
  
  知足常樂,曾經被認為是不思進取的消極話。其實,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平均。同樣一句話,從正麵理解是這樣的意思,從反麵理解就可能是那樣的意思。安於現狀,通常都認為是一句沒有誌向的話,但如果是淡泊名利的安於現狀,就反而會被稱道了。算自己的賬,然後知足,然後常樂,不是很好嗎? 這篇關於算自己的賬,少算他人的賬,便能少得紅眼病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