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緒控製力,改善與自己的關係

Feb19
社交恐懼看起來是對某些人的排斥,實質上是朝內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排斥。對自己的不喜歡又怎麽能逃得掉呢?於是社交恐懼引發的內心痛苦、羞恥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憎恨會讓很多人吃驚。
  
  慧,22歲,秘書。她對我說,她最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一到開會,麵對眾目睽睽,她就有窒息的感覺,難以自拔。她從小就是個內向寡言的女孩子。中學的時候,她暗戀上了班長楊,但她發現楊喜歡潑辣積極、外向活潑的女生。
  
  正好到了班幹部改選,慧想參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博得楊的好感。她積極準備,花費了很多心血,就連手勢表情都對著鏡子一絲不苟地演練過。到了班幹部競選的演講會場,慧走上台突然發現楊並沒有來。刹那間,她的大腦一片空白,仿佛是一條衝到沙灘上的魚,艱難地張著嘴,卻什麽都說不出……
  
  結果可想而知,慧不僅完全失敗,還成為同學間的笑談。後來,慧在公眾場合一發言就緊張、焦慮。
  
  其實,一次演講的失利,慧應該有心理準備。一向性格木訥的她,怎麽會一夜之間變得誇誇其談?即使是伶牙俐齒的人也會出現一時失語忘詞的情況。問題的關鍵是,她把這次演講的成敗與自己的感情得失聯係起來——在演講時由於過分緊張焦慮而導致的感知障礙,比如大腦一片空白、張著嘴說不出話來等,本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卻被人為擴大化,以致造成了心理障礙。
  
  每個人誘發社交恐懼的事件並不相同,但最終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卻是相同的。那些對自我要求過於完美、太在乎別人看法、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最易被社交恐懼所困擾。
  
  人際關係緊張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有學者率先把社交恐懼診斷為恐人症,這個診斷很直觀。一個家夥什麽都不怕,就是害怕與人在一起,聽起來夠幽默吧?其實,社交恐懼是自我消極暗示的結果,古文裏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很好的例子。
  
  害怕社交的人也是缺乏社交原則的人,因為不明,所以暗示性就增高。嚴格說來暗示與敏感的個性特征有關,如果敏感的人有了某種原則依托,受暗示性也會大大降低。下麵兩個原則被認定為社交的普遍原則。
  
  一、快樂原則,主動與人分享快樂,自己也收獲快樂。反之,如果把敏感、多疑、焦慮與人分享,收獲的就是痛苦與恐懼。
  
  二、對等原則,你幫助了別人也要給人機會幫助你。一個總幫助別人卻不願被別人幫助的人慢慢地會沒有朋友;一個總希望別人幫助卻無心去幫助別人的人也會慢慢地失去朋友。所以,要主動認同自己和認同別人。用這兩個原則進行社會交往,在社交中的擔心就會大大減輕。
  
  人不是因為年長而應付自如,而是因為學得了情緒管理的能力,學得了一係列變“客場”為“主場”的技巧,才有了顧盼生輝的魔力。往深處說,在一個陌生的場景裏,人人都有恐懼,恐懼感低的人或許預防恐懼的技巧比較高超。
  
  幾乎所有人都曾在某個社交時刻被突來的恐懼感所擊中,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明星,也有手心出汗詞不達意的時候。但明星們的優秀之處,就在於他們克服了一瞬間的羞怯和動搖,再次進入了如魚得水的境界。 這篇關於提升情緒控製力,改善與自己的關係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