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Feb19
兩個人如果能確立一種很親近的關係,有非常重要的三個條件:相識、相知、相惜。
  
  一個班級有五十多名學生,自上學起便都相識,可最終成為朋友的,卻隻有幾個人。其他的人多成了生命中的過客,不曾相知,也不曾相惜。
  
  一個單位有幾百個員工,同在一個屋簷下,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可最終成為朋友的,也隻有那麽幾個人。其他的人多成了職場中的觀眾,不曾相知,更不曾相惜。
  
  因而,許多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親近關係,隻是表麵現象,或者,是出於禮貌性的隨和。特別是在權勢人物的周圍,時刻環繞著極為濃重的親切氣氛,那一張張笑臉的背後,實則是五味雜陳。我們的親近感,往往會被權利和地位所綁架。
  
  有時,越是麵對平常的人,你越需要主動地去打招呼,去模式化地笑,因為不熟悉,反而更顧忌。人性的虛偽,盡在這一笑之中。
  
  前些天,在一個酒局上,我聽見甲對乙說:“你和丙是好哥們兒,丙是我的好哥們兒,所以,你也是我的好哥們兒。”這話顯然沒有邏輯,但因為是酒話,隻是為表達一種親近,不必太計較。可是,當一個人逢誰都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句話時,你必須要拿出勇氣來拒絕他的親近。那麽虛偽的表達,如果你還能夠容忍他,不是你比他還虛偽,就是你太怯懦。
  
  隨和是一種性格,卻不是美德。人緣好是一種評價,也不是美德。一個真正有美德的人,是不會隨隨便便奉獻出他的親近感的。他的親近,隻會給他的知己,或者愛人。
  
  因此,凡大賢之人,處世原則多是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對於不屬於知己的人,哪怕是頂頭上司,也不會與他走得過於親近。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一定的分寸,不諂不媚,不授人以柄,才是大智慧。 這篇關於不即不離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