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6堂課,再不上就晚了

Feb19
心理學家發現,擁有3~5個摯友的人,比沒有朋友的人壽命長15%。不論與朋友、愛人還是子女、父母,隻要你擁有的關係是健康的,就能獲得幸福人生。近日,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總結出獲得完美關係不得不上的6堂課。
  
  第一課、性情相投更長久
  
  許多人遇到傷心事無處傾訴,隻能自己扛。有研究表明,這種“孤家寡人”的生活會導致抗壓能力下降,抑鬱風險增加等。
  
  朋友難交,自然讓人孤獨,哪怕身處喧鬧的人群也沒有歸屬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變革導致人們的差異日漸增大,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幾個能訴說心裏話的好朋友。宋代文學家陳亮在《與呂伯恭正字書》中說:“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誌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而許多科學研究也表明,誌同道合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知心好友。英國倫敦格雷欣學院心理學家格倫·威爾遜指出,朋友或夫妻之間的價值觀、性格特征、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甚至年齡越相似,這份友情或愛情就越健康、長久。你會因為想的事、說的話都與他們相近,經常有觸動心靈的感覺。這種穩固的感受“共享”會讓你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要交到誌同道合的朋友,不妨從興趣入手,比如跟有愛心的人參加公益活動、跟喜歡音樂的人組建樂隊、跟心理學愛好者共同參與心靈工作坊等。
  
  第二課、交友質比量重要
  
  現代人常有這樣的疑問:手機裏存著幾百個號碼,但真能稱為朋友的有幾個?《生命時報》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八成人有“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的感覺。
  
  科學家用數據證實了這一現象:英國社會學家傑拉爾德·莫倫霍斯特發現,平均每隔7年,人們就會失去半數親密朋友。英國和芬蘭一項最新研究也發現,當人們到新環境後,就會遠離原來的朋友。
  
  缺乏友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美國楊百翰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隆斯泰德進行過一項長達7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低水平的社會互動對人們身體的傷害等於每天吸15支煙。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家謝爾登·科恩發現,社交廣泛者更不易感冒。美國社會學家羅文解釋說,朋友能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幫我們排憂解難,避免產生過激的思想或行為。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貝特·烏奇諾則指出,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誠然,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際交流,但想交到知心朋友,仍需付出更多精力。不妨定期請密友來家中小聚,喝茶、品酒,說說近況,來維護友情。
  
  第三課、接納一切好與壞
  
  美國有首歌唱道:“今天嫁給這個男人,明天就開始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這首歌諷刺了這樣一種心態:總是試圖改變別人。
  
  美國婚姻家庭心理學專家保羅·科爾曼說,許多人總是堅信自己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是正確的,並喜歡糾正別人。比如妻子不喜歡參與朋友聚會,就要求丈夫也不許跟哥們偶爾吃飯聊天,甚至在家庭聚會中提前離場,毫不顧忌對方的麵子;再如兒子說不想考大學,家長就如臨大敵,天天“轟炸式”說教孩子,甚至辭職看著孩子學習。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對方很容易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恨,反抗地更強烈。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試著求同存異,學會適應對方。”科爾曼說。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芬克爾建議,更好的做法是,接納讓你不愉快的事情,同時向內看,問問自己為何如此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這樣做能讓心態好轉。
  
  第四課、控製欲望不能有
  
  1月18日,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人控製欲強烈,希望一切都能按自己的意願發展,表現為“試圖控製別人的思想”。這樣的人往往很難幸福。
  
  有西方心理學家分析說,旺盛的控製欲是自卑的表現。這些人總擔心別人小看自己的能力,而別人小看自己的可能性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控製欲望會破壞很多原本親密的關係,包括親子、夫妻、朋友等。因此,想說服一個人並不容易,就算成功了,也會麵臨失去一個好友的危險。美國塔夫斯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大衛·艾爾金德針對親子關係指出,許多家長把自己當成孩子的代理人,喜歡控製孩子的生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的格衛茲教授研究發現,從這樣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也很少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更有甚者,成年後可能親子反目。
  
  其實,世上事大多無對錯之分,沒有必要非得爭個你死我活。親子間也一樣,孩子要走的路,就讓他去走。隻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不要幹涉。不妨采用我國大思想家老子“無為而治”的原則,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分歧。
  
  第五課、良性爭吵促感情
  
  “結婚5年到如今已平淡如水,我倆都沒了初戀時那種恨不相見的感情。”相信不少夫妻都有這樣的感覺。盡管不太吵架,但兩人卻陌如路人。
  
  美國波特蘭大學心理學家威爾·米克指出,浪漫的愛情大約隻能持續一年半左右。隨後,雙方就會發現對方有種種不合自己心意之處。美國丹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馬克曼說,大家普遍認為不吵架就是好夫妻,其實這並不科學。他研究發現,完美的伴侶會相互吐苦水甚至吵架,隻是他們從不過分指責對方,更不會因為一點小事產生偏見,而會勇於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適當的爭吵是感情的催化劑,而永無分歧的感情是很難長久的。
  
  記住,早晨出門上班前4分鍾及下班回家後4分鍾不要發生矛盾,否則容易激化。吵架千萬不要否定對方的價值或用對比的口吻,比如“你能幹什麽”或“我以前的男朋友比你強多了”。另外,交朋友也要學會走中庸之道,但不可無原則妥協。
  
  第六課、得失之患該放下
  
  有人給朋友送了件禮物,事後就一直琢磨:“他啥時候能還我人情呢?”還有人給晚歸的男友煮了一碗麵,看著他吃完倒頭就睡,心裏就不平衡起來:“等了他一宿,卻連聲‘謝謝’都沒有!”不論感情還是物質,每段關係裏都少不了付出和回報。
  
  每個付出了的人都希望馬上獲得回報。但事實上,我們很少能保證及時得到報答。若非要糾結於此,那麽人生就會陷入這類蠅頭小利中,很難幸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元理論”或許能給我們啟示。他認為,完美的愛情需要親密(心靈的溝通)、激情(身體的吸引)與承諾(關係的穩固)。所以,戀愛需要彼此投入,不管以後是否走到一起,既然這一刻彼此心裏有對方,就要好好的。
  
  不僅是愛情,其他關係也一樣。正所謂“有舍才有得”,人生得失就像手中握的沙子,隻有以不計較的心態攤開手掌,才能留下更多。更何況,有時候我們付出的並非對方需要的,回報與否也是對方的事情。因此,不必對眼前的小利耿耿於懷,不妨把心放寬。要相信,真摯的付出一定會收獲真正的幸福。 這篇關於人際6堂課,再不上就晚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