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地活著

Feb22

  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地活著

  文/杠上花

  關注過我的人都知道,微博開通問答功能以來,我經常在圍觀一些有趣的話題。今天無意中,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提問:

  現今中國的階層固化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在您看來,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還有上升通道麽?如果有,在哪裏,該怎麽辦?

  看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心理其實挺感慨的。說穿了,這問的就是草根怎麽逆襲賺錢的意思。而提問的人呢,要麽是積累不足、著急焦躁的投機者,要麽就是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後徒勞無功的可憐人。

  越看到這些問題,你其實越能發現那些雞湯奮鬥故事的重要性。它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甚至已經成了像吃飯睡覺一樣的剛需...

  在那些激勵人心的逆襲故事麵前,人們不過是把掌聲留給了別人,把希望留給了自己。

  而還有希望麽?對於這個問題,萬能的大熊做了回答。

  答案是肯定,概括來說他大概表達了一個“社會越發展,機會越公平”的意思。這其實是當下普遍認可的觀點就不過多提及,不過有一段話,值得拿出來做個分享: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有兩個問題需要正視。

  第一,你自己能力並不出眾,第二,目標不要太高太著急。大部分上層人基本都是二三代的積累,而普通人總想一步登天。如果你用三代的眼光去看待逆襲,就會有遠見很多。

  比如我父母一代走出縣城,進入國企,培養我這一代在北京立足,我的下一代也許能有更大發展。這是階梯狀的,當然也有一步登天的,抓住了一些風口,但實際上,最後很快敗掉的也很多。

  這段話分析的是打破階層的邏輯,而說白了也就是逆襲的關鍵。為什麽我一開始就在說,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的活著?

  這當然不是指不該努力,而恰恰是告訴你,在這世界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失敗,卻很少有突如其來的成功。

  如果,上一輩是窮的,這一輩要走出來,真的會比較費勁。

  怎麽理解?還記得我上一篇文章《人類原來是這麽個玩意兒???》提到的一句話麽?

  貧困以及貧困的路徑依賴,決定了貧困係統的再生產。最終實現貧困的代際傳遞。

  簡而言之,窮人的貧困,其實都是被迫的...

  一、因為窮,所以隻能依賴貧困層級裏的觀念和資源

  用教育舉例。

  我每年過年回家,遇到家裏一個小妹的時候,她都會向我道謝感激。

  其實不為別的,就是因為當時她高中畢業,爸媽就一直勸她不要讀書了,在縣城找個工作,早點開始攢錢。還一直強調說,女娃以後嫁人,要太高的文憑也沒用。

  而當時我知道以後,態度堅決的去跟他爸媽做了思想工作。用自己還算過得去的家族印象一再擔保,才勉強讓她得到了走出縣城的機會。

  這其實就是決策判斷時的貧困觀念依賴。

  他父母其實不是不願接收別人的意見,隻是如果我不是剛好讀書回來,或許他們依賴參照的就是張大嬸、王大姨的看法。

  而在”讀書無用論“這種貧困觀念高發的農村,很可能就讓小妹的人生,進入在縣城周圍打工攢錢的循環。

  用資源舉例。

  以前我們愛聽雞湯,但現在我們經常提到一些反雞湯:

  1.大家都說比爾蓋茨很小就讀完了大百科全書,但怎麽沒人提到她的第一單是IBM董事的母親給她的這件事?

  2.巴菲特的書隻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3、王石的那些自傳更不會告訴你,他的前老丈人是當年的廣東省委副書記。

  這其實就是資源差距的問題。很多時候,你拚盡全力的終點,不過是別人的起點。而是否有資源,很大程度決定一個人賺錢的速度。

  之前說過,很多老板都是銷售、營銷出生。說白了就是在別人那裏幹的時候,擄了別人的資源。而到了員工麵前,他們反而開始大談個人品質和奮鬥精神,明白人又怎麽能不嗤之以鼻呢?

  以上,諸事同。

  二、貧困陷阱裏,窮人思維產生

  《貧窮的本質》一書裏,講過一個“貧困陷阱”的概念。

  舉個例子,有個人想要通過搬磚改善生活,但因為突發狀況花光了錢,於是幾天都沒吃飯了。而因為沒吃飯,便沒有力氣,所以他又找不到工作了。

  我們很多人其實就困在這樣的窘境裏。每每想要更好的改變,但是掙紮的現狀讓我們隻能在怪圈循環。

  就像上段提到的貧困路徑依賴那樣:

  因為我們隻有更普通的人脈、教育、工作、資源等機會,所以我們不斷依賴“貧窮”本身去決策,這樣也就導致除了物質以外,精神上的貧困也處在了不斷被再生產的尷尬裏。

  久而久之,也就被迫塑造了我們說的“窮人思維”...

  01.因為窮,更需要安全感,因為追求安全,就更窮。

  眾所周知,窮人有時並不像大家描述的那麽膽小,相反很多人也願意做出大膽嚐試。

  而讓人唏噓的是,恰恰也是因為窮,在很多投資判斷時他們的信息最閉塞,消息也最不靈通,往往也就更容易遇到風險。

  你知道窮是不能經曆風險的,有時1w塊是別人的千分之一,很可能就是你的全部。

  以前,我有個朋友,她算是最早一批做微商的人。那會兒微商剛起步,確實有很多人賺到了錢,她也不例外。朋友之間還經常調侃她,說她躺著就能賺錢。

  不過,早期的微商有一個弊病,就是“囤貨”。說白了就是上家往下家壓,把產品消化在渠道裏,快速套現的手段。

  這當然是不健康的,不過因為之前幾次嚐試都賺到了錢,又受到一些利誘鼓動,她也開始大筆囤貨。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早期微商產品質量一向堪憂,而她大量囤貨的那段時間,恰恰是就那類產品質量問題曝光的前期。

  但就因為信息閉塞,等她已經相對便宜的接手準備大賺一筆的時候,才驚覺大家對產品已經開始生出抵製了……

  那件事情,對她的影響算得上是重創。後麵談起來,還聽她說到。因為這事情,她後來錯失過很多機會。一方麵是因為資金問題,另一方麵則是這讓她對一些投入,產生了很多恐懼。

  每當想到這個事情,我其實都是挺感歎的。

  先不說投資合理性的問題,光說錢財損失在一個人經濟狀況的占比,其實就直接決定了風險的大小。

  還是那句話,對於窮人,別人的小損失,很可能就是你的全部。而恰恰又因為這種抗風險能力的糟糕,我們又無形中變成了束手束腳、追求保障的人。

  這讓我想起,剛畢業找到工作的畫麵。

  當時麵試通過,打電話回家,記得爸媽是比較滿意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我竟然一出校門就得到了保障。最起碼生存問題是解決了。但是,他們也有一點還是不太滿意,就是這家公司竟然不管吃住?

  這種追求保障的心理,其實就是以前溫飽難以解決的時候留下的後遺症。以至於後期我辭職以後,他們一直要求我去他們工廠幹”美差“,讓不想陷入循環的我,對於怎麽拒絕這事苦惱了很久。

  02.因為窮,隻能得到窮的奮鬥觀,所以窮者恒窮。

  對賺錢這件事來說,很多人其實是沒有大體會的。這當然是廢話,如果有錢,還能窮嗎?

  不過尷尬也就在這裏,因為沒有成功經曆,所以我們所謂的成功觀念,隻能靠自己有限的經曆去給下代傳授,或者道聽途說……

  一直以來,傳統社會觀念裏其實都講究一個勤勞致富的概念。記得,以前父親在批評我的時候,經常就會說這樣一段話:

  你們現在的年輕人,一點沒有我們以前那種吃苦奮鬥的精神。我們以前,半夜兩三點爬起來去倒賣菜疏的時候,路邊草上的霜還是一片雪白......

  諸如此類吧,總之在他們的觀念裏,能不能賺錢,第一反應其實就是能不能吃苦,夠不夠勤奮?

  而什麽算吃苦呢?你見過哪個煤礦工人通過挖煤又快又好,當上過煤老板嗎?什麽又是勤奮呢?起早貪黑、日程排滿、艱苦卓絕嗎?

  記得羅文益,做過這樣一段回答:

  就我個人所見,窮人中比富人聰明、優秀、勤奮的,比比皆是。但是進入到不同的圈子你會發現: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不同,不是關注的小話題——熱點事件、錢權色。而是思考的問題不同,共享的信息不同。

  富人思考的,不是如何通過個人的努力來賺錢,而是找到什麽機會、獲取什麽信息來賺錢;窮人思考的,則是如何通過升級打怪,來完成個人的迭代。

  這其實就是差距所在。而後者的這種賺錢觀念,除了剛才提到的,農耕時代遺傳下來的、吃苦精神製勝的勤勞致富理論。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我們的道聽途說。

  剛才就說過,窮人關於成功這事,隻能靠別人那聽來。

  而尷尬的是,因為所謂的成功故事,其實大多是刻意事後美化或者選擇性的露出,所以這些觀念就成了錯誤的路標。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小朋友問一富翁:叔叔你為什麽這麽有錢。

  富翁摸摸小朋友的頭說:小時候,我和你一樣窮,什麽也沒有,爸爸給我一個蘋果,我沒有吃,而是把這個蘋果賣了,用賺到的錢買兩個蘋果,然後又賣了,再買四個蘋果。

  小朋友若有所思的說:哦…叔叔,我好像懂了。

  富翁說:乖,你真聰明,努力吧,孩子。

  於是,小朋友,撓著頭走遠了。

  富翁:傻x,後來我爸死了,我繼承了他所有的財產。

  成功故事其實大多就是這樣的,因為在社會傳統觀念影響裏,靠自己雙手致富的人往往才會受到尊敬,像拆二代、富二代這樣有錢的人竟然還要遭到鄙夷。

  所以大多的事後總結,都有刻意美化、削足適履之嫌。

  甚至,你老板為了讓你多勞動多付出,防止你意識到資源重要性,偶爾還會猛給你灌些,像他當年那樣努力就能成功之類的雞湯。

  對於這種奮鬥觀念的循環,可能是作為農業大國,或者紅文化影響下的必然產品。也可能是上層用來防止下層衝破壁壘的手段(不然以前哪來那麽多奮鬥故事,現在哪來那麽多朋友圈努力雞湯)。

  這些大同小異,都不再深入討論,對於這點的,隻提一句:

  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成正比,和你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03.因為窮,更在意道德,所以越窮越高尚。

  我們身邊常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努力的窮人,越注意所謂的道德和優秀品質。

  我也經常聽到身邊朋友說這樣一句話:那個人又自私又耍聰明,一看就不是賺大錢的人。

  那請問賺大錢的人是什麽樣子呢?

  實不相瞞,我見到過太多素質低下,小氣摳門的人,他們三句不離生殖器,但是就是有錢,就是有你望塵莫及的收入。

  近了來說,北京掃黃抓到嫖娼的,多得是互聯網行業大咖和投資人,那他們算是違反道德標準了麽?

  看吧,道德和高尚品質,很多時候隻是起到國家管理和表麵遮羞的作用。你不能因為多聽了兩個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公司不考慮職業能力就應聘你的智障故事,就相信能不能賺錢是由品德是否高尚決定的。

  另外,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段話:

  所有最賺錢的方法,都寫在了刑法上;

  所有做灰產的人,都發財了。

  這兩句,是我身邊很多人信奉的真理。為了賬號不消失,我們不討論前者,光說後麵。

  灰色產業,也就是所謂的介於道德和法律之間的行業。它一直以來,都是龐大而暴利的。

  加了我微信的讀者,應該記得我之前分享的關於微信暴力OK流的文章。記者采訪該產業幕後人員的時候,幕後老板說過這樣一句話:“隻要你搖一搖,80%搖到的美女頭像都是我操控的。”

  是不是很可怕?盡管我一直堅信頭像用網絡美女都是醜逼這一事實,但是你不得不驚歎其產業的龐大,後麵的盈利數據更不用再多說。

  可灰產為什麽見不得光,除了槍打出頭鳥,一大特點就是在道德層麵所受到的鄙視。(當然,其實灰產啟動資金也不小)

  所以,道德的本質其實和法律一樣,都是上層階級為了穩固權力的手段。不能沒有,社會得亂,不得全信,否則你將高尚而貧窮。(比如,做個忠誠於公司的奴仆什麽的)

  三、貧困的代際傳遞

  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地活著!

  讀到這裏,你應該能理解這句正確的廢話了。按照貧困觀念裏的優秀標準,加上貧困的資源和觀念的限製,很多努力的人其實就得優秀而普通的活著。

  我們在什麽樣的圈層,往往就接受什麽樣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得到什麽樣的機會和發展。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希望了。社會越發展,機會越公平。你現在的選擇,很大程度就決定了貧困是否會無情的延續。

  所以,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請一定要扛住那些不滿和抱怨,那不過是因為人們都無法理解自己未經曆過的事情。

  這正如爸媽無法理解,你為什麽不按照他們的意願而活。為什麽當年執意要讀書,為什麽現在縱使”亂沙迷人眼“,年關之後也要回到人頭攢動的北京?

  誠然,所有的執著,都會有太多的不理解,現在的努力,也可能終究達不到想要的標準。但我想你比別人更清楚的是:

  為了不讓家族的貧困出現代際傳遞,在你這一代,必須要先做點不同的事情。

這篇關於多少努力的人,注定要優秀而貧窮地活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7年02月22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