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的人為什麽不願回去?

Sep27

  離開家鄉的人為什麽不願回去?

  文/王路

  142年前的今天,一艘載著數十名中國兒童的船,駛向太平洋的風濤中。三萬二千裏之外,一個陌生的國度正等待著他們。航程還未過半,他們已能嫻熟地使用刀叉,愛上了麵包和牛奶——這是他們父輩無從理解和想象的飲食習慣。九年後,清廷將他們全部召回。沒有一個人願意回來。回國一年後,還有人給美國的家庭寫信,表達國內的種種不如意。

  十多年前,我不能理解這個故事,覺得那些幼童缺乏民族意識,不夠熱愛家鄉。但今天,有人問我想不想回老家工作,我毫不猶豫地說不想。我問過一個朋友,他說,寧願在北京端盤子,都不願意回老家當公務員。假如我回到老家,不僅是我的失敗,也是老家的失敗,——你看,老家培養出來的人,在外邊混不下去了。

  首先,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回到老家,你就失業了。我有個高中同學,在伯克利做博士後,矽穀有很多他適合的崗位,如果回到我們縣,隻能去當網管。而且還當不好,因為他管不住那些喝了酒在網吧撒尿的小混混。還有個同學在深圳大學任教,如果他回老家,隻能當物理教師。我要回老家,隻有失業,因為我們老家沒有媒體。那裏最牛逼的媒體團隊就是廣場舞大媽,她們收羅全縣的小道消息,傳遍整個城區。

  在我們縣,一個人沒法上街吃飯,因為找不到一家不把辣和油放到爆棚的館子,找不到一家桌麵潔淨的餐館。連肯德基、麥當勞都沒有。要說穿,整個縣城都買不到一件合意的衣服。就算大廈裏死貴死貴的衣服,也洋溢著山寨氣息,能讓王家衛穿出王寶強的效果。走在街上,當外邊世界流行的《小蘋果》退潮之後很久,老家的步行街飄出的歌還是“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

  很多館子沒有洗手間。隻有臉盆,毛巾,香皂。客人來洗手,盆裏是前一個客人用過的水,泛著灰白的泡沫。但往來的人很少會介意這些。作為一個從小在這裏長大的人,我自然也不會大驚小怪,手在渾水盆裏攪兩把,抄起劣質筷子,轟走鹹菜盆上嗡嗡成團的蒼蠅,夾一筷子放到自己碗裏。回到家,蹲在馬桶上拉肚子的時候,我明白自己已不再適應這種自小就習慣的生活環境了。

  不要誤會。對老家,我沒有貶抑的意思。我隻是如實承認,不再適應這樣的環境。我不習慣走在大街上想丟個礦泉水瓶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逛遍全城找不到一間公共廁所。而十多年前的我,對這樣的環境異常親切。在外地見到髒亂差的地方,甚至會萌生一種“跟我老家差不多”的親近感。但是,當你的生活習慣逐漸被你所生活的世界濡染、改變之後,就會發現,老家的不適遠遠多過了親近。

  老家有人娶了外地媳婦,帶著孩子回家,婆婆喂小孩吃飯,先把湯喝到嘴裏,嚐嚐溫度合適,鹹淡適中,再吐到勺裏喂給孩子。孩子媽實在不能接受這樣“不衛生”的習慣。但孩子奶奶說,她的四個孩子都是這麽喂大的。1980年代,大陸同胞可以到台灣探親了,有個家族有人1948年去了台灣,一個族的親戚合在一塊商量,人人都想去,後來親戚湊錢,派了兩個代表去了。代表回來很失望,說台灣的親戚一點都不熱情,嫌老家的人不衛生,沒教養。

  其實,這不是教養問題,而是環境問題。我回到老家,照樣當街丟垃圾;和別人吃飯,照樣大家用同一支酒杯喝酒,——所有人都這樣,喝到酒底,還得用嘴對著酒盅“嗞兒”一下,以喝得滴酒不剩。如果你提出不用公杯,換上自己的杯子,別人麵上不會說任何話,但全桌都會籠罩一層尷尬的氣氛,因為你分明是在嫌棄親戚們不講衛生。

  這種生活的根本,是因為粗糙。由於物質的匱乏,來不及去留意很多生活的細節。就算是土豪暴發戶,在生活上也很粗獷。《舌尖上的中國》講了好多窮鄉僻壤間的美食。(孔子所說的“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一個人不應該躲在家鄉為家鄉辯護,說家鄉有各種好。而應該行於四方,知事理、識大體,讓外界的人通過你看到你家鄉出來的人,是這樣的麵貌。他們會把這種讚譽歸於家鄉對你的教化,家鄉也會以你為標杆來激勵後輩,這是很大的榮耀,遠遠大過“宗族稱孝,鄉黨稱悌”。

這篇關於離開家鄉的人為什麽不願回去?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9月27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