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謝花飛花滿天

Jan08
  

  花謝花飛花滿天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銷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題記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自古花兒就被賦予了太多的精神內涵,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品行高雅之士都特別愛花。周敦頤愛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李清照愛的是“情疏跡遠隻香留”的桂花;毛澤東愛的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的梅花。
  
  少時看《紅樓夢》,看到葬花的黛玉。一曲《葬花吟》唱得歇斯底裏,卻沒有感動到我,反而覺得黛玉實在有點嬌柔造作,多此一舉。“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花兒竟然有此魔力?我是不信的。後來,閑坐看書,認識了“梅妻鶴子”的林逋。傳說他終生不娶,無妻無子,以種梅放鶴為趣。他愛梅,不是那種普通的愛,林逋常把梅拿去換錢,梅不僅成了他精神的寄托,還成了他的生計來源。我想正是這種對梅的鍾愛,所以林逋才能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名句吧!
  
  好像英雄的相遇,總得要有花兒的襯托。否則,就像是一出戲少了戲眼一樣可惜。《三國演義》裏的桃園三結義,就出現了大片的桃花林,風兒吹過,大片大片的桃花翩翩起舞——此情此景,再配上劉歡老師滄桑的嗓音,令人震撼。這時候你敬佩的不單單是劉、關、張那種豪氣幹雲的結拜,一定還會被導演的獨具匠心所折服!同樣的場景還出現在《小李飛刀》那裏,李尋歡與阿飛的相遇,兩人情投意合,相約在李尋歡的府上後院的桃花園結義。酒足飯飽之時,兩人卻還意猶未盡,於是阿飛舞劍,尋歡以歌和之……微風吹過,桃花漫天飛舞;夜幕悄然降臨,隻留下兩人的縱情歡笑聲。
  
  花,都是有靈性的吧!所以我們才會為落花感到歎息,我總覺得花開不多時,她給人的絢爛是短暫的。但落花卻孕育了太多太多的內涵。夜色微寒,窗外雨疏風聚;獨坐窗前,靜聽穿林打葉之聲,卻另有一番感受。我想,經過一夜的摧殘,“明日落紅應滿徑”吧!我就是這樣的,總是要看到落紅滿徑,花謝花飛,才肯相信,秋天真的就來了。
  
  原以為秋天是蕭瑟之時,再也沒有什麽絢麗的花朵。卻意外發現,學校裏種的一種白色的花正開得燦爛。這實在讓我倍感安慰,我就像一個絕望的孩子,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樣欣喜若狂。正如白居易先生,在春末百無聊賴之際,卻在一所不知名的山寺裏發現了盛開的桃花,而吟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著實難得。但花就是花,哪怕她盛開得再爛漫,多麽的一任群芳妒,她還是會遵循自己的花期,然後在某個寂靜地夜裏,在一陣寒風過後或是一場秋雨灑下,她就黯然謝幕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花兒的落敗,總能給我很多的感觸。韶光易逝,花尚由此,何況人呢!隻是在生命的春天裏,花兒每年都會有一次生命的綻放,而人隻有一次,一次綻放自己的機會。於是就有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慨。因為生命的短暫,因為人世的無常。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的葬花,我不敢再妄自菲薄了。因為我此刻的心情也正如黛玉,想親手埋葬這白色的花……

(責任編輯:終點)

這篇關於花謝花飛花滿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情感散文
相關的標簽:花謝 飛花 滿天 花謝 飛花 滿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