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

Jan04

“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由整理,希望有關於“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的文章,“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能對您有所幫助!

《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簡介: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

《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正文開始>>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鬥終生! 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

下麵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遊戲: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麽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麵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隻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看到這裏。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複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幹(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複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位小店主家中。因為他的父親華老祥是在40歲時才得到的這個兒子,因此很擔心他的兒子養不大。據說放進籮筐可以生根,容易養活,所以他父親說過“放進籮筐避邪,同根百歲,就叫籮根吧。後來就是將“籮”字去掉“竹”字頭取了羅字, 而“根”與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戍年,又用了一個“庚”字。這就是華羅庚名字的來曆,其中包含著父親對他的關心和祝願。
少年華羅庚
華羅庚小學是在金壇仁劬小學度過的。因成績不好,他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隻拿到一張修業證書。華羅庚原來也是個很調皮和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 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的數,還餘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完後,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他不但正確地說出了得數,而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華羅庚愛動腦筋總喜歡追求更簡便的算法
一次老師在教學生做某種類型的數學習題,大概是已知一個圖形,設為長方形,要從中挖去一些已知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圖形的麵積。老師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圖形的麵積,然後再把他們加起來,最後用已知長方形的麵積減去它,即得剩下圖形的麵積。華羅庚沒有采用老師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簡潔的方法,引起了老師的不滿。老師在發還習題本時,先發還習題做得好的學生的習題本,然後再發有些錯誤的學生的習題本,最後發華羅庚的習題本,並說:“你是怎麽做的,最後答數倒是湊對了!” 華羅庚回答說:“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後就把自己是怎麽考慮的,一一講述給大家聽。由於他的解題方法既簡單又清楚,老師與同學們聽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後,華羅庚還是因為交不起雜費和食宿費而輟學了。

-------------------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困家庭。這是當時一個非常閉塞的縣城。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現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裏呢。稍大以後,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櫃台當馬騎,跳上跳下,並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於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麽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後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裏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麵目。

來到廟裏,“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後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騙人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麽?”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裏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塗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後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幹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隻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嚐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嚐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嚐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嚐試。”華羅庚在讀後感中,並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讚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嚐試”與第四句中的“嚐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嚐試”是指初次嚐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嚐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嚐試或失敗之後的一次成功嚐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嚐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後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於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這篇關於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華羅 小時候 故事 華羅 小時候 故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