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點站在哪裏

Jan06

有關於幸福終點站在哪裏的文章,由收集,希望能幫助到您

幸福終點站在哪裏

2011年4月,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廣州青年幸福感”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5%的青年感覺到生活得幸福;在不同青年人中,幸福感最高的是在校大學生。調查還發現,在影響青年人幸福的諸多因素中,房子、工作、婚姻,排在前麵,成為他們判斷是否幸福的主要指標。心理學家指出,幸福感低其實不是我們得到的太少,而是我們患了“幸福不耐受症”。

這一概念是從“食物不耐受”引申而來的。所謂“不耐受”,是指身體難以或不能消化某種物質。而“幸福不耐受”,則是指我們不堪承受自己設置的過多目標,對幸福的感受性下降。

我們通常認為,是否幸福取決於各種既定目標能否實現,而為了將來的幸福,犧牲掉當下的快樂是值得的。最簡單的例子是,以為住在大房子裏才會幸福,所以平時節衣縮食。但有關研究表明,這種看似真理的觀點實際上站不住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通過實驗證明:那些認為幸福隻有在目標實現後才會到來的人是最痛苦的,因為“現在我”和“記憶我”都得不到幸福。所謂的“現在我”和“記憶我”,是假想存在於我們腦中的兩個人。“現在我”關注當下瞬間的感官刺激,追求此時此刻的滿足,這種滿足能讓個體獲得短暫的幸福感;“記憶我”則會根據我們儲存在“長期記憶庫”中的信息,做理性判斷,隻有在完成了一件有價值的事後,才會獲得相對長久的幸福感。由於“記憶我”更有控製權,人們大多數時候被“記憶我”控製著,為了未來的某項目標,選擇放棄“現在我”的幸福,並認為這是先苦後甜的做法。

事實上,這樣的甜頭極其短暫。丹尼爾因此提出:幸福不僅僅是取悅其中的一個“我”,而是要學著在不斷的幸福體驗中做有意義的事情,或者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時尋找幸福感,使腦中的兩個“自我”都能得到滿足。例如,邊看美劇邊學英語;邊看漫畫邊學日語;邊向山頂邁進,邊欣賞路邊的風景。

如何踐行丹尼爾的建議呢?社會學家給出的方法是:第一,不要為了遙不可及的目標或希望而讓自己超負荷;第二,不妨想辦法為平淡的事情添加激動人心的意義。

為了遙不可及的目標,而讓自己長期受挫的例子隨處可見。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曾舉過一個例子:我們追求的幸福有多高,取決於你站在什麽地方。我們都想站到全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上,但大部分人心向往之,而力所不及,原因有兩條:第一,你不了解珠穆朗瑪峰,硬去就是有去無回,必死無疑;第二,你了解它,但因素質、能力、體力等還達不到要求,仍然到不了。所以,識時務者為俊傑,幸福感是對某種需要的滿足,如果不認清自己和社會整體狀況,目標太高,需要超出了實際情況,便難有幸福可言了。

斯坦福大學和多倫多大學曾聯合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請來一組平時按月薪領工資的人,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人員直接給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另一組,先將月薪換算成每小時的收入,再對自己的幸福感打分。結果顯示,第二組實驗者給自己的幸福感打分比第一組實驗者高很多。原因在於:按小時計算工資後,能引發員工對時間價值的注意,這種價值感能帶來更多幸福感。

社會學家所給出的這兩條建議,恰是針對了“幸福不耐受症”的兩個病源:一是,不堪重負的目標;二是,淤積不散的心理壓力。對症下藥試一下,你還會覺得“幸福不耐受”嗎?

這篇關於幸福終點站在哪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優美散文
相關的標簽:哪裏 站在 終點 幸福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