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佛學,關於佛學的散文(冬來踏雪)

Jan06
/變遷的原理。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引起“色、聲、香、味、觸”的五境,繼而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自我存在的主觀身體在客觀的環境中,便產生自我生存的心理活動即觀。佛祖用平凡的觀點道出了的真諦:“生、老、病、死”輪回說。他以苦諦-眾生界的苦惱、集諦-有苦惱的原因、滅諦-解脫苦惱、道諦-斷絕苦惱的“四聖諦”,總結出了苦惱的因果關係,並找到了來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患的方法。

佛教的修道論是中庸之道,講求的是不苦不樂。在生活中,既不主張享樂,也不主張苦行。對於身外之物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要淡薄名利得失的心念。

應有正當的職業,利於自己的生存。盡可能地多做自利利他的事。在接人待物之間,以及言行方麵,加以留意,寧可損己利他,而絕不損人利己,奉行的是利他主義。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緣觀、因果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事物之間所發生的現象是因緣,先後之間發生的現象是因果關聯。

佛教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懷,無比的寬容與豁達。倡導人人平等。佛教不憎惡外來的打擊者與誹謗者,而是在其中得到曆練與升華。

佛教不是鬼神學,而是一種教化學。佛教的本意是教化,用佛教來啟迪人的心智。教人以正當的方式看待事物,正當的行為做自利利他的事情。道諦中的“‘八目’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這種教義實質的具體體現。佛教既不是唯神論的迷信,也不完全走向唯物論的極端,主張以合理的身心,促進個人人格的完成。

我認為佛教是教化的一個宗教,而不是隻供人們求取功利的工具;佛教是解救眾生的,而不是讓人們所利用的。佛學中的不少理論並不與現代科學、社會倫理道德相背,而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完全可以用作人們的日常行為規範。

研讀佛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從博大而具體、深奧而又平凡的佛教理論與哲理中,使心靈得到啟迪。學其積極的哲理,活得快樂、輕鬆,無煩惱,淡泊名利,多做自利利他的事,脫俗一點又有什麽不好呢? 這篇關於初識佛學,關於佛學的散文(冬來踏雪)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優美散文
相關的標簽:初識 佛學 學的 散文 踏雪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