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讀書的啟示

Jan04

  ▲楊義,廣東省電白縣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首批學部委員(正在公示中),《文學評論》主編,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新文學圖誌》、《中國敘事學》、《楚辭詩學》、《李杜詩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以及十冊《楊義文存》等著作30餘種。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等獎項。曾講學於英國牛津、劍橋,美國耶魯、哈佛、斯坦福,以及日本、法國諸名校。

  讀書是人類的專利,人類創造了書籍這種方式,用來傳承知識,積累文化,涵養情誌,使新一代的知識起點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識終點上,步步登高,走向輝煌。如果到動物園,看見猴子拿著書來讀,那大家會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見小孩拿書來讀,那大家都會去稱讚他,覺得他有出息。這就是說,書把人與猴子分了類。

 中國從南北朝以來,就有給周歲的小孩“抓周”的民間風俗:在小孩麵前擺上書籍、筆墨、玩具等小物品,從他抓取什麽上預測他的性情、誌趣或未來的前程。《紅樓夢》裏賈寶玉“抓周”,麵前的書籍、筆墨、烏紗帽一概不取,伸手隻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氣得賈政老爺大罵他“將來酒色之徒耳”。如果他抓了書籍官帽,全家都會歡天喜地的。所以人創造了文字,進而形成了書冊典籍,這就成為人創造文明、發展文明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基本標誌。

  書可以是上下數千年、遠近數萬裏的人寫成的,但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界限,可以與人類文明進行無障礙對話。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對話,明天可以同荷馬、但丁對話,隻有人才能享受這種無障礙對話的讀書樂趣。書籍積累、交流、傳播著知識,日久天長,川流不息,它已經積累、交流、傳播成現代知識社會,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讀書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讀書是開發和釋放中國人力潛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怎麽樣把我們人口的資源轉化為人才的資源,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這一點上,教育的普及和讀書風氣的普及,將是關係到民族的素質和國運興衰的一件大事。

  我出生在廣東電白縣,是整個鄉裏第一代小學生。同學裏麵,有許多人因為家境貧困,父母過早讓他們回家務農了。我的父親勒緊褲腰帶也讓我去讀書,能讀到哪一步就支持我讀到哪一步,所以才讀到有考大學的機會。中國農村教育普及,應該當作開發人才很重要的方法。

  當時我在廣東農村小學,除了學校功課之外,能夠接觸到的書籍,就是一本《千家詩》和一本《古文觀止》,還有鄉村木偶戲,比如《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我父親讀過兩年私塾,因為要種地,他兩年私塾讀得斷斷續續,不如人家兩個月時間,但是《千家詩》、《論語》、《孟子》這些他當時都會背,而且是古腔古調地吟哦,使我受到最初的詩詞音律和經典文化的啟蒙。農村讀書條件差,誘惑也少,不像現在有些青少年那樣迷戀電子遊戲,因而注意力比較集中。隻要我們做有心人,能充分發揮有限的學習條件給我們提供的可能性,自小就形成濃鬱的讀書趣味,經過鍥而不舍、日積月累,是可以發展成專門的知識係統的。

  譬如《千家詩》,上圖下文的版式很能吸引閱讀興趣,第一首程顥的《春日偶成》,什麽“雲淡風輕近午天,隨花傍柳過前川”;還有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以及蘇東坡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等等。這樣的詩把它背下來,就知道了過去詩歌的音律聲情之美。小時候讀《千家詩》是音調把我領入門的,這一點可能會發 這篇關於楊義:讀書的啟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楊義 義: :讀 讀書 書的 的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