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大學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Jan04

  李培根,男,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母校工作。曾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院長、副校長,2005年3月起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9月24日晚7點,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給2006級新生上了大學第一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緒論,兩個多小時旁征博引地講解,“鎮”得全場始終寂靜無聲。

  上任一年多了,給學生講課有時間,卻較少與媒體打交道。李培根就是這樣低調務實的校長。近日,本報記者才抓住機會專訪了這位校長。

  記者:今年6月,華中科大取消了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必須發表論文的規定,這種做法是出於什麽考慮?

  李培根:去年,華中科技大學全校論文發表數量全國第一。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規定很可能使我們丟掉這個第一的頭銜,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求真務實。我們不是不讓學生們寫論文,隻是從硬性要求改為采取激勵措施,引導他們多去思考、多去創新,鼓勵他們多寫高質量的論文。

  我們這樣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出於對“大環境”的認識和回應。近些年來,社會上、我國高等教育界及學術界,似乎總有一股驅之不去的浮躁風氣。如大學常常很在乎的教育經費總量、論文數量、排名先後、專利數量等。學者的主要精力不在於真正地去深入研究問題,而在於申請更多的項目和研究經費。科技工作者要有社會良心、要承載社會責任,應該將潛心研究問題作為自己神聖的職責。

  記者:在這樣的大環境裏,大學應該如何去發展呢?

  李培根:我們認識到,在一定程度存在的浮躁的氛圍裏,誰能夠率先冷靜下來,誰能夠率先營造出踏踏實實研究問題的氛圍,誰就能夠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先機。

  記者:我們了解到,在華中科大今後更長一個時期的辦學思路中,對於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特別重視。請談談您的看法?

  李培根:定位一所大學的使命要結合三個層麵——社會發展背景、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學校實際情況。我國正在大力創建創新型國家。這是大學發展的大背景。從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看,國內諸多大學都在積極爭創一流大學,這是第二個背景。從我們的實際情況看,早在幾年前我們就確定了要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在這三個背景下,我想對大學的使命和責任作一點更多的闡述:西方名牌大學一般認為大學的使命有三個,即通過教育下一代來傳播知識,通過科學研究來擴展知識,通過圖書館、博物館來保存知識。但在中國當前這樣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我們將轉移知識作為我們學校另外一個重要的使命。轉移知識具體講就是為社會服務,其主要途徑就是科技成果的轉化乃至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大學在轉移知識方麵做得更好的話,可對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這種認識落實到學校的發展中去,是怎麽體現的呢?

  李培根:第一,就是要建設好我校國家級的科技創新平台,尤其是我們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現在我們還在積極努力把這些平台延伸到地方,讓它們能夠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和貢獻。

  第二,要常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並不懈地去奮鬥。學校領導、幹部、教師、學生,都要有危機意識、責任意識,要不斷地去追求卓越,要以華中科技大學的拚搏精神去奮鬥。

  第三,要既注重凸顯特色,又注重協調發展。我們是一所以工科和醫科見長的學校,我們要認清自己,鞏固優勢,在一些優勢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凸顯特色;但也要注意平衡,學科之間互相 這篇關於李培根:大學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李培 培根 根: :大 大學 學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