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

Jan05
  農民增收難,主要難在糧食主產區。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科學的、實事求是地分析農民增收的難點和製約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諸多原因,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矛盾:從宏觀上講,主要是農業集約化生產與家庭承包經營之間的矛盾。20多年前實行的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製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效推動了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隨著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農業要求規模化大生產,而家庭聯產承包製決定了,不可能實行規模化生產。“席地經營”不可能獲得農業效益的高額回報。從中觀上講,主要是農業人口的過剩與城鎮化發展的滯後之間的矛盾。在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流動、信息流動和實物流動密切結合的小城鎮,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農業融資能力差,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導致農民就業不充分。從微觀上講,主要是農民綜合素質與現代農業要求之間的矛盾。農民缺乏技術、缺乏信息、缺乏資金,造成與市場、與科技、與城市、與非農產業等方麵的脫節,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隻有著力化解這“三大矛盾”,才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才能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就業增加的“三增”目標。近年來,我們針對“三大矛盾”,緊緊立足區情,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路子,大力實施農業集約化、農村工業化、農民非農化,延長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加快農業集約化,發揮土地最大效益。把優勢農產品做大,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我們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把農業產業調優、調強、調出特色、調出規模。針對台兒莊區地多、水多、飼草多的資源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在規範土地流轉的基礎上,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構建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具體工作中,一是以農業結構調整“萬戶示範工程”為抓手,以示範帶動調整。農民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既是調整的受益者,又是風險承擔者。為解決農民怕擔風險不願調、缺乏信息、技術不會調的問題,2001年4月以來,我們在全區農村實施了農業結構調整“萬戶示範工程”,通過三年的努力,現已發展年收入一萬元以上的各類示範戶2.3萬戶,形成“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多村成基地”的發展格局,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調整的積極性,促進了主導產業的規模擴張。二是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重點,靠營銷拉動調整。全區農產品市場已發展到60多家,南洛蔬菜、泥溝蘑菇、張莊林果、馬莊大牲畜、孟莊水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輻射麵明顯增強。我們還積極開拓外埠市場,加快建設銷地市場。目前,我區已有3個企業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實施“場地掛鉤”生產基地,有3個品牌的農產品獲得進京銷售資格。我們積極依托這些企業和名牌產品,促進農產品銷售。三是實施農產品優質工程,發展品牌農業。我們牢固樹立“以質取勝、以質增效”的觀念,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的軌道。無公害大米試種成功並通過了國家農業部檢測,成為全省第一個無公害糧食產品,畝增收200多元;秋西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被國家質檢局認可,並在全國推廣。先後有6種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認證。我們圍繞這些產品,加快基地建設。建成了邳莊鎮標準化生產示範鎮和4萬畝無公害水稻、水田藕基地,2萬噸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1萬畝無公害秋西瓜、甜桃生產基地,全區無公害基地麵積達到8萬畝。 這篇關於加快三化進程 破解三農難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會議發言
相關的標簽:難題 破解 進程 加快 農民 農業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