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名將風雲榜

Jan05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謀略家。名員,字子胥。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誌,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誌》著錄兵書《五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孫武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古代軍事理論奠基者,春秋末期吳國將軍。亦稱孫子。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據唐以後典籍記載,為齊國田氏(即陳氏)後裔,祖父田書伐莒(今莒縣)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子孫因從此姓。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齊國內亂,田、鮑兩族與欒、高兩族相攻,孫武避亂出奔吳國。身處諸侯爭霸、列國兼並、大夫爭權、社會變革的動亂之世,為尋求以戰止戰、保國安民的途徑和方法,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總結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著書立論,成兵法十三篇。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漢墓出土的竹簡、木簡《孫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孫武豐富而深邃的軍事思想。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孫武率先論述戰爭全局和戰略全局問題,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勝而後求戰”、“致人而不致於人”、“因敵而製勝”等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深刻總結出“以正合,以奇勝”、“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專而敵分”、“避實而擊虛”等一係列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的光輝。《孫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略理論彪炳古今中外,孫武則以“兵聖”之譽而名垂千古。

孫臏
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 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采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製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隻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廉頗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軍攻齊,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因功封為上卿。曾居功自傲,不服藺相如位居其上,後感其顧全大局,負荊請罪,結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東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陽西南)、安陽(今安陽西南)。五十四年,率軍駐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雖初戰失利,但很快摸清秦軍弱點,轉而采取堅壁避戰的方針,欲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次年,趙王中秦離間計而以趙括取代為將,趙軍隨即因錯誤的作戰指導而慘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號信平君,攝行相國職。同年,率軍8萬大敗40萬燕軍於鄗(今河北高邑東南),殺其將栗腹,遂與趙將樂乘進圍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後又助魏攻燕。二十一年(前245),攻取魏繁陽(今河南內黃西北)。趙悼襄王時,因不滿樂乘取代其位而攻走樂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開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趙效力。趙王困於秦之攻伐,欲複用廉頗,然其使者受權臣郭開賄賂而毀之。廉頗終不被趙複用。後又至楚為將,鬱鬱不得誌,卒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建立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嬴姓(一 說趙姓),名政。秦莊襄王子(或說為呂不韋子),生於邯鄲(今屬河北)。13歲繼王位。22歲加冕親政,誅殺起兵作亂的嬖臣、長信侯嫪毐,隨又免“仲父”呂不韋相國職。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並六國的戰爭步伐。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攻趙,斬首10萬。十七年,遣將滅韓,俘韓王安。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擊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隨後,秦軍長驅攻入邯鄲,俘趙王遷。二十一年,遣軍克薊(今北京西南),迫燕求和。二十二年,遣將攻滅魏國。是年,因秦軍在楚地遭到重創,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二十四年,滅楚。後兩年內相繼滅燕、趙、齊。秦王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戰國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麵,建立秦朝,自定尊號為“始皇帝”。爾後,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占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遣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築長城,修直道,徙民充實邊郡(見秦始皇的軍事思想)。橫征暴斂,恣意享樂,致天下騷動,民不聊生,為秦朝的迅速覆滅種下禍根。三十七年,第五次巡遊途中病卒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東北)。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反秦義軍重要領袖 、名將 、楚軍統帥。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少學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觀始皇巡遊威儀,認為“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項梁殺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陳勝。項梁死,歸楚懷王節製。三年冬,率楚軍主力5萬人渡河(黃河)救趙,大敗秦軍,解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圍。繼迫秦將章邯舉軍投降。擁眾數十萬,名震諸侯(見秦末農民戰爭)。不久,坑殺降卒20萬人於新安(今屬河南)。入關後,焚宮室,收財寶、婦女,大失人心。漢王元年(前206)春,挾滅秦之功,封18個諸侯,使分踞各地。自號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占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殺懷王。諸侯叛離,齊國田榮率先舉兵,項羽乃親自率兵擊齊將田榮等,燒殺擄掠,激起齊民反抗。楚漢戰爭之初,不察劉邦意圖,未予嚴密防範,以致劉邦順利東進。四月,由齊地領精兵3萬人奔襲,大敗已占領彭城的劉邦及諸侯聯軍,幾乎生擒劉邦。其後,與漢軍長期鏖兵,一克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兩奪成皋(今滎陽西北),迫劉邦倉皇逃遁。終因不善籌謀,不納良策,逐漸失去優勢和主動。四年八月,議和東歸,複大敗劉邦追兵於固陵(今淮陽西北)。後被合圍於垓下(今鹿邑東,一說今安徽靈璧東南),決戰失利,潰圍而出。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猶指揮28騎兩次衝擊由數千名漢軍組成的包圍圈,殺數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烏江(今和縣境),以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渡江躲避,下馬步戰,殺漢兵上百人,負傷10餘處,最後從容自刎,時年31歲。項羽作戰勇悍,長於突擊,自言“身經九十餘戰,所當者破,未嚐敗”(《前漢紀》卷三)。時人稱其用兵疾如雷電。據載曾著兵書一篇。

韓信(?~公元前196)
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人。本為布衣,家貧,曾求食於漂母,受辱於屠兒。始附項梁,繼屬項羽,屢次進言,不被采納。漢王元年(前206),棄楚投漢。先為管理倉庫的連敖,繼因夏侯嬰薦舉而升治粟都尉。屢與蕭何接談,被視為奇才。自度不會被劉邦重用,乃不辭而別。旋被蕭何追回,懇切薦於劉邦。七月,被拜為大將。受任伊始,即剖析天下形勢,陳說劉項短長,為劉邦定下東征方略。二年五月,收集彭城之戰後大敗而歸的漢軍餘部,與劉邦會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率兵阻擊楚追兵,漢得以重振旗鼓。其後,獨當一麵,開辟北方戰場,為滅楚興漢做出巨大貢獻。八月,以佯作正麵進攻、實則翼側偷襲的戰法,破魏軍,俘魏王豹(見韓信破魏之戰)。後九月擊代,擒代相夏說。三年十月井陘之戰,背水設陣,殲滅趙軍,殺代王陳餘,獲趙王歇。其“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大膽決策,是“知己”而用兵的典範。四年十月,襲齊,進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繼在濰水之戰中,采取壅堤堵水、佯敗誘敵、半渡而擊等戰法,大敗齊楚聯軍,殺楚將龍且,擒齊王田廣。平定齊地後,自請為齊王,致劉邦疑忌。猶一心侍漢,斷然拒絕項羽使臣及部下謀士勸其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遊說。五年十二月垓下之戰,指揮漢軍聚殲楚軍。是月,被劉邦奪去兵權。一月,由齊王改封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漢高祖六年,被誣謀反,械縛至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因無實據,貶為淮陰侯。從此怏怏不樂,稱病不朝。十一年一月,被人告發與謀反的陳豨相勾結,為呂後、蕭何誘殺於長樂宮。韓信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實則“擇人而任勢”(《孫子·勢篇》),因勢用兵,以兵造勢,故能出奇製勝,戰必勝,攻必取。諳熟兵法,嫻於軍務,曾與張良一道整理古代兵家著述,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
劉邦(公元前247~前195, 一說前256~前195)
漢朝開國皇帝,著名政治家、軍事統帥。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曾在鹹陽( 今陝西鹹陽東北)服徭役。秦末,為沛縣泗水亭長。送本縣刑徒往驪山(今臨潼東南),途中將刑徒釋放,自匿於芒、碭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蕭何、曹參等推舉,據沛縣反秦,稱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項梁,屢與項羽協同作戰。項梁死,劉邦被封為武安侯、碭郡長。後九月,奉令收集陳勝、項梁散卒西向攻秦。僅率數千人自碭郡出發,轉戰半年,兵始逾萬。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陽)。自此攻撫兼施,順利挺進至霸上(今西安東南)。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入鹹陽,滅秦(見秦末農民戰爭)。與秦民約法三章,並分兵把關,欲為關中王。十二月,見項羽擁40萬大軍入關,慮及實力懸殊,乃委曲求全,親至鴻門(今臨潼東北)謝過,險遭殺戮。其後被迫接受項羽封號,為漢王。八月,回兵複取關中。二年三月,進至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聲討項羽殺害楚懷王之罪,發動楚漢戰爭。四月,大敗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親率主力扼守戰略要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北),與項羽抗爭兩年餘,最終迫使項羽訂鴻溝之盟。五年十二月,圍殲楚軍於垓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安徽靈璧東南),統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氾水北,建立漢朝。劉邦順應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屢敗屢起。曾與諸將論楚漢戰爭得失,認為自己之所以獲勝,主要在於重用張良、韓信、蕭何。為帝七載,屢次親征,陸續平定燕王臧荼、楚將利幾、韓王信、陽夏侯陳豨、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等反叛,並剪滅韓信、彭越兩大功臣。以和親之策結好匈奴,對南越割據政權實行安撫,重視農耕,休兵養民,使社會趨向安定、發展。

衛青(?~公元前106)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係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嚐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穀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裏,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麵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 。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說前145~前117)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衛青外甥。善騎射。 初為武帝侍中。 元朔六年 (前 123),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南之戰,以票姚校尉率800輕騎遠離大軍數百裏尋殲匈奴,斬獲2000餘人,戰績卓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為驃騎將軍,率萬餘騎兵出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轉戰六日,深入千餘裏,斬獲近9000人。夏,領數萬騎兵出北地郡(治馬領,今慶陽西北),迂回至祁連山(今南山)、鱳得(今張掖西北)一帶,襲破匈奴渾邪王、休屠王兩部,斬獲3萬餘人(見河西之戰),以功益封5400戶。 自此恩寵有加,與大將軍衛青地位相等。秋, 以 果斷行動促使渾邪王率4萬人歸漢。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萬騎為東路軍,由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塞2000餘裏,重創匈奴左部,斬獲7萬餘人,封狼居胥山(約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一說今蒙古烏蘭巴托東),臨瀚海(今內蒙古高原東北呼倫湖與貝爾湖,一說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與衛青西路作戰合璧而稱漠北大捷,是西漢王朝對匈奴作戰的豐碑(見漠北之戰)。與衛青同為大司馬。屬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賞。一生以除邊患為己任,有“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之壯言。前後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但少年得誌,不恤士卒。

曹操(155~220)
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 政治家和文學家。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諡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自幼機警,有膽識。東漢靈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舉為郎,任洛陽北部尉,入仕途即與祖輩所從屬的宦官集團針鋒相對。中平元年(184),出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繼任濟南相。四年,辭官還鄉。次年,受詔為典軍校尉,複得軍權,奔赴洛陽。時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衝擊下搖搖欲墜。曹操戎馬倥傯一生。用兵靈活,長於選將用將,治軍嚴整。嚴格訓練,賞罰分明,座騎驚入麥田,當場割發代首以肅軍紀。體恤將士,贏得軍心。曹操好兵法,自著兵書十萬餘言。 又集錄諸家兵法為 《接 要》。所著《孫子略解》(即《孫子注》),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其“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因事設奇、任勢製勝的“詭詐論”,注重後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後世推重。他的軍事著述大部亡佚,中華書局輯校的《曹操集》,匯集有曹操存世的用兵文書。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朝軍事家,政治家。625~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自幼習武,善騎射,尚武略,臨機果斷。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備。精於戰法,善於運用騎兵,出奇製勝。臨戰身先士卒。統軍馭將,恩威並用。對降將和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兼聽納諫,文治武功均有建樹,世譽“貞觀之治”。世民用兵之要,《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有記載(見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思想)。

郭子儀(697~781)
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曆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係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趙匡胤(927~976)
即宋太祖,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今屬河北)。後漢初從軍,隸樞密使郭威帳下。郭威稱帝建後周,為皇帝衛軍東西班行首。顯德元年(954),於高平之戰中,在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等畏戰退卻,後周帝柴榮親自闖陣之時,隨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率騎2000,主動出擊,轉敗為勝,以功升殿前都虞候。宋建隆三年(962)九月至開寶八年(975)五月,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基本結束自唐“安史之亂”以後延續2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麵。開寶九年卒,終年50歲。在位16年,在建立軍事集權、改革軍事製度等方麵都有建樹。指導戰爭注重了解敵情,分化瓦解,以智取勝。

嶽飛(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複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嶽飛精韜略,善運籌,博采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宋史·嶽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歎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成吉思汗(1162~1227)
即元太祖。蒙古開國大汗(1206~1227年在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名鐵木真,蒙古族,孛兒隻斤氏。鐵木真出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顯赫人物或首領;父也速該有拔都(勇士)稱號。時漠北高原有百餘部落,互相攻戰。鐵木真降生時,適逢其父在作戰中俘獲塔塔兒部首領鐵木真,為紀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利用騎兵優勢,創造了震撼世界的業績。他善於治軍,創建和統帥的蒙古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既善野戰,又能攻堅。在眾敵麵前,善於利用矛盾,聯此擊彼,各個擊破;在戰法上,善於揚長避短,巧施詐術,避實擊虛,多路出擊,迂回突襲,速戰速決。重視以戰養戰。其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創建者(1260~1294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隻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年9月23日)生於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響,尚武喜文,“思大有為於天下”(《元史·世祖紀一》)。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視建軍治軍,維護國家統一。他主張政治與軍事並用,戰撫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善於運用遠程奔襲、迂回、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砲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奪取勝利,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元天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麵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戚繼光(1528~1588)
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 晚號孟諸。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生於魯橋(今山東濟寧東南)。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字鴻基。萬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於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童年為地主牧羊。天啟六年(1626),充銀川驛卒,苦習騎射。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崇禎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輟業,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李自成統軍作戰十餘年,重視從嚴管理、訓練部隊;注意密切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戰法出奇製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重要篇章。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中國曆史名將風雲榜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中國曆史 名將 風雲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