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荷文化漫談

Jan05

   荷花是國人喜愛的名花,有“花中君子”之譽。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荷、讚荷、詠荷、畫荷,為之心神相係,夢繞魂牽。留下了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詩書畫文,其中不乏千古絕唱,無價墨寶,形成了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荷文化係列。

一、花中君子

荷為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蓮花、芙蓉、芙蕖、菡萏等,更有淩波仙子之雅號。其自生或栽培在池塘或水田內,根狀莖白色,稱作藕,橫生泥中,長而肥厚,截麵多孔,富含澱粉;種子橢圓形,稱蓮子。藕和蓮子均可食用,富營養;葉大而圓,綠色,可代茶飲用,又是上乘包裝材料;花碩大,花樣多,單隻蓮最常見,兩朵並開者,稱並蒂蓮,三朵並開者稱品字蓮,尚有四麵蓮等;花有深紅、淺紅、粉紅、淡黃、純白等多種顏色,極富觀賞性。藕、藕節、葉、葉柄、蓮蕊、蓮房入藥,能清熱止血;蓮心入藥,能清除心火、強心降壓;蓮子入藥,能補脾止瀉、養心益腎等。可謂周身皆寶。

荷在我國古籍中也現身甚早。《詩•鄭風•山有扶蘇》中,有“山有扶蘇,濕有荷華”之句;《陳風•澤陂》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之語。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對荷更是情有獨鍾。他在《離騷》中寫道:“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與之相依相融,足見詩人對荷愛之深切。高人雅士人多愛蓮花,所以其有“花中君子”之譽。

中國是荷花的故鄉之一。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便發現有距今五千年以上的蓮子實物。荷花在俄羅斯、朝鮮、日本、印度、越南和南亞以及大洋洲等地區均有分布。

二、文化意象

荷花是我國古典文學重要題材。唐代詩人王昌齡《采蓮曲》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把采蓮女擷取碧池蓮花的情景,描繪成一幅動人的圖畫。詩中所創造的荷葉與羅裙一色、荷花與人麵難分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心馳神往。宋代詩人楊萬裏筆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微觀體察,以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宏觀景色,展示出荷花魅力無窮;而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妙筆,更將荷花與美人的邂逅描寫得輕鬆澄明,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花不僅有情有義,有色有香,更難能可貴者是其有節有操。從唐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稱頌,到宋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讚美,尤其是“香遠溢清,亭亭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誇讚,其高尚、聖潔、祥和、寧靜、高雅、善良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生敬。而觀荷賞荷,是美好的享受,更是意境的流連。現代文學大師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便是在朦朧月色下賞荷的感受。他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真是有光有影,有聲有色,聯想豐富,筆觸細膩,無疑是寫荷的美文妙筆。

荷花不僅入詩入文,同時也入聯入畫入飾。風景名勝之有荷可賞之處,多有以荷為題的佳聯。如山東濟南大明湖前薜荔樓上,有聯曰“四麵荷花三麵枊,一城山色半城湖”;上海嘉定古漪園,有“十分春水比簷影,百葉蓮花七裏香”;南京莫愁湖有“枊影綠圍三畝宅,藕花紅瘦半湖秋”;蘇州拙政園有“四壁荷花三麵枊,半潭秋水一房山”等,讚荷頌荷,詩情畫意,常常使人遊興倍增。

自古至今,畫荷名家傑作層出不窮。如宋代佚名畫家所畫《出水芙蓉圖》,明代陳誌蓮《荷鴛鴦圖》,清代八大山人《墨荷圖》,今人齊白石《秋荷》,張大千的《彩荷》,石魯的《荷趣》等名畫,以不同的藝術手法,從不同的審美角度描繪荷花冰清玉潔、天然淡泊的氣息。此外,畫荷之妙繪精品,難以勝計。

早在春秋時,便已有荷飾。當時鑄以荷紋的青銅器,與龍、螭等一起構成華貴紋飾,流傳至今。家具、建築、衣服等也常用荷裝飾。在鄉間,至今姑娘陪嫁的箱櫃上仍繪有荷花。至於裝飾品,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有“芙蓉帳暖度春宵”之句,表明當時唐玄宗的帳帷乃用荷花作為圖案。

因蓮藕的橫斷麵常常會有多條細長的藕絲彼此相接,故有成語曰“藕斷絲連”,用以比喻男女在情感方麵的難以割舍。至今仍廣泛應用,涵義雋永。

三、佛教之花

蓮花是佛教的象征物,二者有不解之緣,因其一開始便與佛祖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係在一起。據說,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與王妃摩耶夫人新婚之夜時,王妃在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人騎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其腹中,後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沼澤中突然開放蓮花朵朵,大如車蓋。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觀樹經行,一步一蓮花,共一十八朵。以後每當傳教說法時,惟坐“蓮花座”,坐姿乃稱“蓮花坐姿”,即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盡管世上百花爭豔,而佛教徒卻獨鍾於蓮花。這與古印度源遠流長的愛蓮風氣有關。印度氣候炎熱,而開放的蓮花,給人帶來無限愜意與清新之感。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便注重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眾。佛經之中,蓮花的身影隨處可見。其有雲: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淨土的蓮花則上千瓣。唐釋道世《諸經要解》雲:“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的確,蓮花生於淤泥,開於炎夏,淤泥象征汙濁,炎熱表示煩惱,而水表示清涼,蓮花象征高潔,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生,證得正覺,是大自在。雖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之契合,天衣無縫也。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恒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誌者當努力修行,淨化自我,不染汙穢,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淨無礙的境界。蓮花之美,可用來象征佛教之精髓。它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如是,諄諄教人,往生淨土。

此外,按佛教教義,三界眾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觀。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淨法身,莊嚴報身,於是便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寺院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中便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中,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造型俯拾即是。尤其是龍門石窟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而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更是獨具特色。在寺廟中,佛、菩薩的雕塑均離不開蓮花,或高踞蓮花座上,神態安詳,或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以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臥蓮觀音,臥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撚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麵;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等等。所以我們所見的佛象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的聖賢均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其實,蓮花不僅在佛教中被尊為聖物,道教中也很重荷花。例如,道教節日中元節,俗稱鬼節,其間有放荷燈活動,便是荷花文化於道教中的體現。

綜上所述,荷文化品位高潔,含義雋永,足令國人世代珍惜,永遠傳承之。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中華荷文化漫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中華 文化 漫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