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風土人文曆史

Jan05

  湖北省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裏,南北寬約470公裏,麵積18.5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1.95%,居全國第13位。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萬人,省會是中部地區唯一副省級城市--武漢市。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遊。因地處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全省設有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三個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全國唯一的林區——神農架林區)。

  曆史沿革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戰國時,今荊州市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遊地區,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遊和舉水、倒水下遊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麵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製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舉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人民為了自由和解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北伐戰爭、黃麻起義、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及將軍縣——紅安在中國革命史上都寫下了壯麗的篇章。1947年後,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一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曆史年表

  秦漢三國(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其領域西北界長江、東抵江西、南接湖南。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荊王劉賈於沼山大戰淮南王英布,戰死,劉邦為其立荊王廟。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樊口。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於赤壁,魏、蜀、吳三國鼎立勢成。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聞鳳鳴,遂築鳳凰台。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孫權在樊口設樊山戍。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羨、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八月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築吳王城。次年鑄數千銅釜。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佛門名士支謙與印度僧人維祗難、竺律炎居武昌,共譯《法句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江南始傳佛教。黃鶴樓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孫權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後出土有孫權之侄銘文弩機、侄孫“孫將軍門樓”。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朱應著《扶南異物誌》,康泰著《吳時外國傳》。公元229年(吳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在南郊築壇祭天。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頒屯田令,鼓勵墾荒。武昌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一,有“銅鏡之鄉”美譽。九月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為吳陪都。公元238年(吳赤烏元年),傳武昌麒麟現。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孫皓自建業遷都武昌。不願意離建業者編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童謠,樊口鯿魚始名“武昌魚”。次年十二月還都建業。公元271年(吳建衡三年),吳監池司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間流傳“孟宗哭竹冬生筍”故事。兩晉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公元280年(吳天紀四年西晉太康元年),三月龍驤將軍王濬率巴蜀之軍克武昌,進逼建業,吳亡,三國歸晉。分武昌縣複置鄂縣。武昌仍為郡治,屬荊州。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武昌郡屬江州。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於城東辟“夷市”,開集貿;城西植“官柳”。西山東麓建陶侃讀書堂,堂前有“陶公井”。後出土“侃”字印。公元322年(東晉永昌元年),荊州刺史王敦鎮守武昌,兩年後殺郭璞於南岡,叛晉。溫嶠、庾亮討伐王敦。東晉鹹和元年,溫嶠守武昌。鹹和三年,溫嶠、庾亮推陶侃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蘇峻、祖約叛軍。公元334年(東晉鹹和九年),陶侃卒於樊口。庾亮接任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武昌。世稱南樓為庾亮樓。公元307——312年(東晉永嘉年間),葛洪駐足武昌,結廬煉丹,養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鄉、洪道鄉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藥池、琴床石、葛店鬥牛觀、白鹿磯等遺跡。公元381年(東晉太元六年),高僧慧遠掛錫寒溪,於吳王避暑宮故基建寺,倡“淨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靈泉寺”。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車胤卒,葬燕磯車湖。胤幼貧勤學,囊螢照讀,傳千古佳話,後封臨湘侯。植物學家、武昌人戴凱之著中國第一部《竹譜》。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領武昌、陽新、鄂三縣屬郢州,州治設夏口。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設武昌。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蕭綸於樊山建無相寺。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寶二年),湘東王蕭繹派王僧辯、陳霸先率軍平侯景之亂,大敗侯景於蘆洲。公元557年(南朝陳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三縣。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於白雉山煉銅鑄錢,開鄂邑鑄銅幣之端。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縣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滸鎮築城塘城。又築武昌縣城。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鄂州為江夏郡,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縣,同屬江夏郡。公元613年(隋大業九年),廢城塘縣仍並入武昌縣。公元755年(唐天寶14年),韓仲卿(韓愈之父)任武昌縣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李白作《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來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參謀,登南樓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孟浩然、劉長卿、常建、岑參、錢起、盧綸遊曆武昌,留詩甚多。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元結辭官隱居武昌,自號“漫郎”,撰《退穀銘》、《抔湖銘》、《廣宴亭記》等。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於小北門外江邊建亭,書法家李陽冰以篆書題名“怡亭”並序,裴虯擬銘文,李莒以八分體書銘刻於崖,世稱“三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杜牧任黃州刺史,遊武昌作《南樓夜》、《悲吳王城》等詩。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藝發達,今梁子島有瓦窯澥遺址。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公元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泛舟南來,遊憩於樊口、西山。寫有《與子由同遊寒溪西山》、《樊山記》、《菩薩泉銘並序》等。蘇轍有《陪子瞻遊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記》詩文。元祐元年,蘇軾於汴京作《武昌西山詩》,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三十餘名士唱和。西山寺“東坡餅”為江南名點。公元1078——1085年(宋元豐年間),潘鯁居樊口開酒肆,史稱“潘生酒”。詩人潘大臨從蘇黃遊,有“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句傳世。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秋,黃庭堅重遊西山,寫有《鬆風閣》詩(原件為書法史珍品,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張耒、秦觀、範成大、王十朋等遊武昌,留有詩作。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年間),獎勸農桑,武昌人口比唐時倍增。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遊太和清峰寺,禦書“清峰古刹”匾額。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諶謙建文星塔,次年在鳳凰台建鳳台書院。乾隆年間書院重修,更名“古鳳鳴寺”。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知縣李有朋建鳳凰塔。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抗倭名將、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樓”遺址。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公元1578年,蘄州人李時珍曆時29年編成,30餘年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綱目》。全書52卷,約200萬言,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公元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雲南知州,後歸隱西山,建積煙樓、冷光亭,著有《吳遊草》、《詩經匡說》、《史諷韻語》。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三月地震,綿亙地動二千餘裏。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馬跡鄉李華率農民起義。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占武昌城。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武昌人鄔明昌辭錢塘令歸隱峒山,峒山有“鄔進士墓”。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自成與清軍戰於武昌。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縣熊登重修文星塔、鬆風閣、庾亮樓;始纂修《武昌縣誌》。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滸鎮創辦全縣第一家鑄造作坊。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長嶺人張裕釗考授內閣中書,曆任武昌勺庭、江寧鳳池、保定蓮池、襄陽鹿門等書院主講。其書法衍為宗派,並傳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公元1852年(清鹹豐二年),彭大士、柯一貴、王安德等聚眾於靈溪、馬跡山區反清,號稱“三十六王”,與太平軍相呼應。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範鳴和任內閣中書,曾為太子侍讀,帝賜禦書“門生天子”匾額。著有《澹災蠡述》。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宗景藩捐俸銀購回桑苗,倡導植桑養蠶織綢,人稱“宗公桑”、“宗公綢”。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兵部尚書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閘、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公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武昌人黃大華著《東漢皇子王世係表》等十多種曆史分類詳表,被世界書局刊入《二十五史補編》。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廢書院,辦學堂,改壽昌書院為武昌高等小學。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創辦武昌郵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夢春、朱茂春“同胞三進士”傳為佳話。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意大利神甫來武昌,建城關天主堂。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興辦寒溪學堂,民國元年改名寒溪中學。澤林人程清泉創製軋花機和人力紡織機,在全國工業機械促進會上獲銀質獎。公元1910年(清宣統二年),成立縣商會。中華民國(公元1911——1949年)--湖北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義。吳兆麟被推舉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後授陸軍上將)。胡廷佐、胡廷翼、馬榮、徐達明、程正瀛、周德勝、餘品龍等八十餘名鄂州籍誌士參加進攻督署和陽夏之戰,功勳卓著。1913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屬武漢黃德道。熊晉槐創辦小輪公司,首辟漢口至葛店航線。1914年,壽昌縣改名鄂城縣,屬鄂東道。1919年,王遇甲組建第一家官商企業鄂城鐵礦有限公司。1920年夏,段店人劉伯垂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回湖北創建中共武漢支部。1922年,吳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閘、民生閘。1926年,中共鄂城縣特別支部、國民黨鄂城縣黨部分別成立。1927年,城關集會慶祝北伐勝利。賀龍所率國民革命軍移駐鄂城,並整編獨立第十五師。縣總工會、縣農民協會、縣婦女協會、共青團鄂城縣委會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葛店人範鴻劼與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葉挺率第二十四師追剿叛軍夏鬥寅部師次鄂城。1928年,葛店人張金保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開設鄂城電報支局。1929年,張南生創辦震寰電燈公司。1930年,彭德懷率工農紅軍進入鄂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1932年,盛浩如組織農民運動被國民黨殺害於長嶺。陳扶生開辦震亞機器米廠。1935年,武漢至鄂城電話線架通,設立鄂城電話局、葛店電話所。武漢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車。城關首映無聲電影。1938年,8月28日,日軍飛機四次轟炸鄂城。國民政府軍第五十五師率民眾浴血奮戰。10月23日,鄂城淪陷。1939年,日軍進犯梁子,造成高橋慘案。1941年,中共鄂南中心縣委遭日偽襲擊,造成葛店夏家榜慘案。新四軍鄂南獨立第五團成立,抗日鋤奸,開展遊擊戰爭。1942年,新四軍五師挺進鄂南,會戰談家橋。日偽軍下鄉掃蕩,製造郭家壋慘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堖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挺進鄂南。張體學指揮月山戰鬥,殲滅頑匪馬欽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歡慶勝利。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湖北風土人文曆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湖北 風土 人文曆史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