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王世貞和王士禎

Jan05

  學習《史記》中的名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往往會接觸到另一名人的名篇,即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氏“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的觀點,讓他的文和人齊名。由此,我們知道了王世貞。

曆史上,還有一名人,和王世貞的名字同音,叫王士禎。王士禎是清初傑出的詩人,和濟南富有淵源。雖出生新城(今桓台),但常自稱濟南人。最著名的詩作《秋柳》四首,於順治14年作於濟南大明湖,寫的是大明湖岸邊的垂柳。現大明湖東北岸匯泉堂附近有一處館舍院落名叫“秋柳園”,即為紀念此公之意。秋柳詩當時聞名全國,大江南北和者眾多,由此產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詩社“秋柳詩社”,秋柳詩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記。

  王世貞生平

王世貞(1526~1590)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告免。未成,持喪歸,三年喪滿後猶卻冠帶。隆慶元年(1567)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曆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仆寺卿。萬曆二年(1574)以右副都禦史撫治鄖陽,數奏陳屯田、戍守、兵食事宜。鹹切大計。因忤張居正罷官。後起為應天府尹,複被劾罷。居正歿後,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二十一年卒於家。

王世貞倡導文學複古運動,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家藏書甚富。自稱平生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誌》、《唐書》之類,過3000餘卷,均為宋本精槧。家有別墅“弇州園”,於園後建“小酉館”,貯書達3萬餘卷。另將經學之書專藏於“藏經樓”中。對宋槧元刊之書,作“爾雅樓”貯之,又於“九友齋”中,藏宋本兩漢書,為齋中第一寶。此書後歸於“天祿琳琅”。與唐順之結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學、藏書而知名。他以詩文名於世,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攀龍歿,獨領文壇二十年,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門下。鑒於台閣體文風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所作詩文,也多為複古模擬之作,但往往失於藻飾。晚年深有所悟,於唐好白居易,於宋好蘇軾,詩文以恬淡為宗。又好史學,以史才自許。自弱冠登朝,即好訪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見內府檔案秘籍,著述甚豐。既是文人,也是學者。學問淵博,文章不拘一格,雖摹秦仿漢,依舊自有特色,具有“博綜典籍,諳習掌故”之特點,如《題海天落照圖後》。其著作文學方麵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續稿》二百零七卷和《藝苑卮言》十二卷;史學方麵有《弇山堂別集》一百卷,鬆江人陳複表將其所著的各種朝野載記、秘錄等匯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內容包括明代典章製度、人物傳記、邊疆史地、奇事佚聞等,是一部較完整的明代史料匯編。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

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複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翻譯

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歸還(趙國),人們都稱讚他,而我卻不認為這件事是好的。

秦國用十五座城作為條件,想要欺騙趙國來奪得趙國的和氏璧。(秦國)那時說是要和氏璧,這是實情,不是為了試探趙國。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沒有得到秦國的人情卻將和氏璧交給他們;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害怕他們就不將和氏璧交給秦人,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又害怕他們就將和氏璧交給秦人。按理隻有這兩種情況,怎麽會有又害怕秦人卻又挑起了他們的怒氣的。

至於(如果)秦國要和氏璧,而趙國不給秦國,那麽雙方都沒有什麽過錯。(如果)趙國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但秦國不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這是秦國的不對。(如果)秦國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而趙國不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這是趙國的不對。(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國一方,那就應該放棄和氏璧;害怕放棄和氏璧,那就應該不同意秦國的請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圖來商量,又設立了九賓的禮節還要沐浴焚香來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藺相如可以這樣說:“我本來就知道秦王不會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趙國的寶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卻是秦國的珍寶。現在秦王因為一塊和氏璧的緣故而將十五座城池交給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會抱怨秦王丟棄他們象丟棄小草一樣。秦王你不交出城池從而欺騙趙國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讓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講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們國家,來表明秦王的失信。”象這樣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隻不過現在藺相如叫門客帶著逃回了趙國,卻將責任推給秦國。那時秦國還想和趙國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氣而在市集將藺相如殺掉,派武安君白起帶領十萬大軍來攻打邯鄲。獲勝一次就能將藺相如一家滅族。再次獲勝那麽和氏璧還是屬於秦國的。

於是我認為:“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為上天在幫他忙。”那麽他在澠池會上對秦王態度強硬,和廉頗搞好關係,是由於越出乎意料越好;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關係啊!

 王士禎生平

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諡文簡。新城(今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李攀龍)。然傳其衣缽者不少。有《帶經堂集》。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他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進士(廣印人傳作乙未誤),文名漸著。23歲遊曆濟南,他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於大明湖水麵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當時被文壇稱為“秋柳詩社”,從此聞名天下。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所傳詩文中,有不少題詠濟南風物,記敘濟南掌故之作。曾為蒲評點《聊齋誌異》並題詩共勉。

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

《秋柳》詩四首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隻今憔悴晚痕。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哀怨總難論。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裏青荷中婦鏡,江幹黃竹女兒箱。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琅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向永豐坊。

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影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裏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叔,梁園回首素心違。

桃根桃葉鎮相鄰,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鬆枝相映夕陽邊。

 王士禎與“三柳”

提起清人王士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詩”、“秋柳詩社”、“秋柳園”。

王士禎,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出生於濟南屬地的新城(今桓台縣),是清初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聰慧過人,尤喜賦詩。他少年時在濟南居住,向以濟南人自稱,一生寫有許多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作。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一個秋日的下午,濟南大明湖上,王士禎正和幾個文友觀覽遊玩。此時,天氣漸涼,大明湖岸邊的垂柳,已是翠褪黃顯,乍染秋色了。王士禎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觸動,遂賦出了著名的《秋柳》詩四首: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隻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裏青荷中婦鏡,江幹黃竹女兒箱。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琅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水豐坊。”

“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裏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書,梁園回首素心違。”

“桃根桃葉正相連,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鬆柏相映夕陽邊。”

這四首《秋柳》詩,意韻含蓄,境界優美,詠物與寓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叫人歎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

王士禎寫《秋柳》四首時,才24歲,在這之前,他已經高中進士,並以眾多詩作聲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舉國“文”名的,卻是這《秋柳》四首。此詩傳開,影響巨大,大江南北一時應和者甚眾,連顧炎武也由京抵濟,作《賦得秋柳》唱和。由於各地眾名家對《秋柳》詩的唱和,因此產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文社——“秋柳詩社”。“秋柳詩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記。

《秋柳》詩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麽地方作成的呢?王士禎在其《菜根堂詩集序》中雲:“順治丁酉秋,予客濟南,諸名士雲集明湖。一日會飲水麵亭,亭下楊柳千餘株,披拂水際,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予悵然有感,賦詩四首。”這裏清楚地說明,《秋柳》詩是在大明湖水麵亭所作。據考證,所謂“水麵亭”,全名應該是“天心水麵亭”,位在當今大明湖南岸稼軒祠附近,早已毀佚。

由於《秋柳》詩是王士禎的成名代表作,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詩人,就把大明湖東北岸匯泉堂附近的一處館舍院落命名為“秋柳園”。(亦有人說秋柳園就是王士禎少年時在濟南的故居。)舊時的秋柳園土牆木棟,柳絲嫋嫋,是個幽靜清寧的地方。如今,秋柳園早已湮沒,但其遺址風光依舊,從這裏看去,水光粼粼,荷紅芙綠,岸柳披拂,明湖風光盡收眼底。作為濟南重要的人文景觀,秋柳園在濟南的人文史上有著顯著的位置。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曆史上的王世貞和王士禎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曆史上 王世貞 王士禎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