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測定子午線

Jan05

這是一篇有關於一行測定子午線的文章,希望它能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與繁榮的一個朝代。這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還體現在自然科學方麵。醫學、數學、天文學在唐代都很發達,尤其是唐代的天文學,標誌著我國古代天文曆法體係的成熟。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傑出的天文學家,其中一行的成就最高。

  一行,俗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他出生於一個富裕人家,家裏有大量的藏書。他從小刻苦好學,博覽群書。他喜歡觀察思考,尤其對於天象,有時一看就是一個晚上。至於天文、曆法方麵的書他更是大量閱讀。日積月累,他在這方麵有了很深的造詣。

  張遂年輕時來到長安,聽說京城玄都觀藏書很多,主持道長尹崇又是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他便去向尹崇請教,還向尹崇借了漢代揚雄的著作《太玄》。沒過幾天,張遂來還書,尹崇見他這麽短的時間就來還書,很不高興,嚴肅地對他說:“這本書道理很深奧,我已看了幾年,但還沒有完全弄懂,你還是拿回去再仔細讀讀吧!”

  張遂十分鄭重地回答:“這本書我的確已經讀完了。”

  然後,他取出自己讀了這本書後寫出的心得體會《大衍玄圖》、《義訣》等交給尹崇,尹崇看後讚歎不已,從此到處向人介紹張遂,稱他為“神童”。張遂博學聰慧的名聲就這樣傳開了。

  那時正是武則天執政,梁王武三思聽說張遂的名氣,就想把他召到府中。他派人向張遂傳話,表示要和他交朋友。張遂本來就厭惡武三思,又怕拒絕了會惹禍上身,就去了嵩山。在嵩山會善寺,他遇到高僧普寂,張遂佩服普寂淵博的學問,對佛學深邃的經義也發生了深厚的興趣,於是就剃度出家,拜普寂為師,取法名一行。在寺院生活,環境安靜,他便利用空閑時間鑽研數學、天文學。不久,他對天文學的精通已遠近聞名。

  公元717年,唐玄宗召一行入京,令一行製定新曆法。一行對工作嚴肅認真,為了觀測天象,使曆法與實際天象相符合,一行與機械製造師梁令瓚合作,創製出了黃道遊儀和水運渾象儀,改進了觀測儀器。水運渾象儀內部還裝有自動報時器,這在天文儀器的製造和機械史上是一大創造。

  在掌握大量天文實測資料的基礎上,一行發現古籍上記載的有些恒星位置與實際不符,他重新測定了大約一百五十多顆恒星的位置,提高了新曆法的精度。他從天文學的曆史發展和自己的實踐中認識到日月星辰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但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有限,會產生誤差,隻有通過反複觀測、修正,才可以得到比較正確的認識。

  為了使新編的曆法適用於全國各地,一行還組織領導了規模宏大的天文地理測量,開展了實地測量相當於今天的“子午線”的工作。子午線是近代人們假設的一條通過地球南北兩極的經線,測定子午線的長度,就能測知地球的大小。一行在全國選了十三個觀測地點,其中最北端的觀測點在今天的蒙古共和國的烏蘭巴托西南,最南端的觀測點則在今天的越南中部。

  通過實測,一行推翻了過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裏差一寸”的謬論,得出“三百五十一裏八十步,而極差一度”的結果。這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次對子午線的長度進行實地測量而得到的結果。如果將這一結果換算成現代的表示方法,就是子午線的每一度為一百二十三點七公裏,而現代用精密儀器測量出的長度是一百十點六公裏。一行領導的這次大地測量,無論從規模,還是方法的科學性,以及取得的實際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李約瑟後來高度評價說:“這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經過近十年的辛勤努力,公元727年,一行終於製成新的曆法《大衍曆》,這部曆法是對我國千餘年來天文學研究的總結和發展,它的完成標誌著我國古代曆法體係的成熟。/

  此外,一行還編寫了《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鬥七星護摩法》等書。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就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一行測定子午線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一行 測定 子午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