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常見的古代服飾

Jan05

課本中常見的古代服飾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有關於課本中常見的古代服飾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起先隻為保護身體,後來又發展為人對美化自身的要求。與新潮多變的現代服飾相比,古代服飾要遜色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頭的頭巾,秦朝時用黑巾裹頭,稱為“黔首”,後來成了平民的代稱。如賈誼的《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綃頭,古代平民的頭巾,以一幅布從後向前在額上打結,再環繞髻後。如《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綸巾,古代冠名,又稱諸葛巾,一般為軍師所戴。如蘇軾《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裳,又作常,古指下衣。《說文》:“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隋唐以後裳成為女子的專用服裝。

  襦,古代上衣,有長短之分,《急就篇》顏師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襦有時特指短上衣,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糯,葳蕤自生光。”

  襲,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說文》:“表,古者衣裘,以毛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質地。如《促織》:“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袍,古代長衣的通稱,也專指裏麵絮了亂麻等物的長衣,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裏指戰袍。

  褐,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古時為窮苦人所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

  袍澤,古代指休息時所穿之襦。古代稱武人的友誼為“袍澤之誼”,即源於《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袖,古代衣服為長袖,垂臂時手不露出,有大袖、廣袖之說。如杜牧《阿房宮賦》:“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縉紳,縉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紳帶,帶子在腹前打結,多餘下垂的部分叫紳,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於紳帶間,後來就把“縉紳”或“紳士”作為仕宦的代稱。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

  絝,前後無襠,隻有兩個褲筒。紈絝是古代有錢人穿的,後來把有錢人或不務正業的子弟稱為紈絝或紈絝子弟。如《紅樓夢》:“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布,麻布和葛布的總名,有粗細之分。按古喪服製,最粗的叫衰,如《左傳?崤之戰》:“子墨衰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稱。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帛,又稱繒,絲織品的總名。如《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3lian.com

  縞,又稱素,是未經染練的繒帛,如《赤壁之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屨、履,上古的鞋叫屨,漢以後叫履。一般用草、麻、皮、絲等製作,絲履、絲屨多為貴族所穿,如《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窮人穿草屨。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屐,木鞋,《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著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蓑衣,雨具,以草編織而成。如張誌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課本中常見的古代服飾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課本 常見 古代 服飾 課本 常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