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一“中和節”

Jan05

二月初一“中和節”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有關於二月初一“中和節”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現在的老南京人,尤其是農家,仍喜歡說“二月二(農曆),龍抬頭”。其實在過去,這一天之前的二月初一是非常隆重的“中和節”。唐代官員李泌曾經上書給德宗皇帝,說正月裏節日多,而二月裏無節日,請將二月一日定為祈求豐收的中和節。百官紛紛上表讚同,遂定此節。演變到後來,人們把中和節與祭社稷神合二為一,並把第二天紀念土地神誕辰也納入其中,而“中和節”這一原有的節名反而被人逐漸忘卻了。

朱元璋二月初一祭社稷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即祭祀,“戎”即軍事,即治國之道,在於文武兼備,缺一不可。而上至帝王將相官吏,下至書生百姓,又口口聲聲以“社稷”指代國家。“社”是社神,即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穀之神。曆朝曆代,國家和民間都要祭祀社神、稷神。尤其是朝廷,更要建立社壇稷壇。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這裏建都的第一個朝代“東吳”卻是個例外。當時,東吳群臣紛紛上表求建社、稷等神壇,吳大帝孫權卻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普天下的江山都是皇家的,不必多此一舉。所以,《六朝事跡編類》說:“終吳之世,未暇禮文。宗廟社稷,不見於史。”

南京由朝廷正式建國家級神壇始於東晉建武元年,分建三個神壇,其中有一個社壇和一個稷壇。以後在南京建都的曆朝曆代都相沿之,隻不過地點、位置時有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宮城時,仔細考量曆朝曆代的禮製,覺得將神社、稷神分祭實在不妥:“以為五土(即社神)生五穀(即稷神),所以養夫民者也。分而祭之,生物之意若無所施,於是合祭為一。”於是,朱元璋把社壇、稷壇合二為一,名為“社稷壇”。

據已故著名南京學者朱偰先生考證,南京明故宮午門之南,端門之左,為“社稷壇”(今廢)……再參見朱先生複原繪製的《明代宮城圖》,可見社稷壇西鄰並緊挨著今存於南京午朝門明故宮遺址公園的中軸線。

朱先生的《金陵古跡圖考》認為,南京該社稷壇“證以北京故宮之社稷壇,地位正屬相當……觀其體製,全然與北京社稷壇無異”。

南京史上最隆重的春祭社稷大典,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初一。朱元璋親率百官至社稷壇,行三拜九叩大禮,奉三牲等祭品,樂隊奏祭樂,演顯示文德武功之舞蹈。

南京也曾演社戲

而地方上秉承自古傳下的“文化遺產”,也舉行祭社稷活動。據慣例,我國大部分地區,過去以府、州、縣為單位,都建有社稷壇。如《至正金陵新誌》記載,元代南京所轄地的社稷壇有:府壇,位於南門外古“越城”之後,占地10畝,圈有圍牆,內設社、稷、風、雷、雨師等各神壇,以及宮廳等建築;上元縣壇,在白下門外;江寧縣壇,在縣西南“繡春園”之西等。

二月初一這一天,南京的地方長官在社稷壇主祭,同僚陪祭,穿官服,按程序行祭禮,畢恭畢敬,不得有誤。官員祭奠完畢後,群眾男女老幼盛裝而至,奉敬香燭、茶、酒等祭品。老百姓還要演社戲,飲社酒,吃社飯,古詩中有社日詩曰:“家家扶得醉人歸”,就是其盛況的寫照。六朝時,南京地區的社飯,是以豬肉雜碎烹調,再鋪於米飯之上。有人認為,今日南京人所吃“蓋澆飯”,似古社飯的遺風。

祭社稷活動基本上與封建社會相伴始終。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實行共和製。“江山社稷”再也不是皇家私產。而“國家”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們也不再把“社稷”一詞專門指代國家了。但幾千年來,祭社稷的活動和理念一直起凝聚國家、民族、社會的作用。近現代的愛國主義、愛鄉土的精神也是合理地繼承其理念的精華而發揚光大的。

這一天還要祭太陽神

過去,人們傳說太陽神的誕辰在農曆二月一日,因此這一天還被視為“太陽生日”,要祭祀太陽。

過去,每逢這天,南京人都要到道觀,或在家中麵對印有太陽神的紙像,焚香燭祭拜,供奉祭祀太陽神的“太陽糕”。此糕的製法,是用米粉團製成圓形的糕餅狀,中間夾糖。糕的上麵,有的用模子印上雞的圖案,有的用米粉捏一隻小雞,均象征佇立著金雞的太陽神。金雞圖案起源於古人將日出與雞鳴的聯想:認為金雞(神雞)居於太陽之中,日出光照大地,凡間的雞也一齊響應而鳴叫。

記載明清北京的地方文獻《燕京雜記》、《天咫偶聞》記載:“二月初一,太陽宮(道觀)進香,人家以米糕祀日,糕上以彩麵作雞形……二月初,街上賣太陽糕,歲一次,買之以祀日也。”直至20世紀30年代,北京尚有此民俗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二月初一“中和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二月 初一 中和節 二月 初一 中和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