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低質量的勤奮毀了你

Feb20
1

上本科那會兒,同宿舍有個立誌考研的哥們兒。他真的很努力:大三一開學,他的書桌上就釘了兩張A4紙的學習計劃,周圍環繞著五顏六色的便利貼;大部分時間都泡在自習室,偶爾在食堂碰見他,也多半是右手舉筷夾食左手捧書注視的狀態。

可最後,那個哥們兒果然沒有考上,這個結果我們卻早就預見到了。

就比如他學考研英語,本來有很多高效記單詞的方法,他卻偏偏喜歡重複而機械地背誦,似乎聲音越大他的底氣越足,有沒有真正記住倒是次要的事;甚至抄課本,他自己也知道這是“笨方法”,但就是覺得這樣“踏實”,於是不厭其煩地一直抄寫,英語書法倒是練好了不少。

還記得當時我們問他:“這麽拚命考研是為了什麽?”他會回答:“為了找一份好工作。”

這當然無可厚非。可是,如果最終目的隻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為什麽不一開始就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呢?

對這樣的質疑,他不以為然,說“等我考上了研究生,好工作自然就容易找到了。”

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其實事情並不會那麽絕對。想要找到好工作,參加社會實踐、尋找實習機會、豐富並優化簡曆、補充課堂上學不到的工作技能……這些也都是需要去努力的。

而他以為隻要考上研究生,就等於走上了捷徑,可以簡化甚至省略掉上麵的步驟,不用全麵提升自己,輕易便能找到好工作——或許他也清楚這並不容易實現,但仍然用整天泡自習室的勤奮,來掩飾自己不願直麵現實的懶惰。

2

不走心的努力,都是看起來很努力。拚命做無用功的最大意義,不過是營造一個“我很努力”的幻覺,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換取可憐的自我安慰罷了。

其實,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種人很常見:覺得“死記硬背”就是“勤能補拙”,不懂得鞏弱補強、有的放矢的學生;隻把自己當螺絲釘拚命運轉,不懂得升級自己的維度、不想離開舒適區的員工;從未真正了解孩子,以為自己有付出、對孩子足夠“好”就萬事太平的家長……

這種人早出晚歸,鞠躬盡瘁,確實盡了力,但往往並沒有真正處理好學習工作家庭中的問題。他們的努力,常常隻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踏實,殊不知感動的也隻有他們自己而已。

這種情況之所以常見,是因為許多人不願意用大腦思考,反而逃避思考。

3

大腦就像我們身體上的肌肉,沒怎麽鍛煉過身體的人,活動量稍微大一些,就會感到異常疲憊。沒有經過鍛煉的大腦也是這樣,它很孱弱。一旦它被使用到,就會覺得很累,想要停止。這就是很多人“低質量勤奮”的根本原因——他們懶於思考。

思維懶惰,就是不願意把事情想透徹,喜歡放棄思考,把一切交給慣性和本能。

就像我那個考研的哥們兒,有次谘詢我怎樣學好英語。當時我們都是窮學生,沒有條件體驗全英文的語言環境,但盡量往這方麵靠攏,還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於是,我建議他,網上就有很多類似的教學,它會有壓力地逼迫你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麵齊頭並進。

但是,哥們兒撓了撓頭說:“我還是背書吧,這樣太複雜。”

他仍然回去刻苦背單詞,今天十個,明天十個,後天十個……堅持了一年,終於考研失敗。

沒有實質進展的努力,跟自欺欺人有什麽區別?但這種幻覺就像毒品,很多人內心也許知道真相,可就是沉湎在自我感動中,難以自拔。

4

一開始思考,大腦便嗡鳴不已,呻吟著自己很累。於是,放棄思考的人,通常會掉入三個陷阱:

從眾心理——“大多數人都這麽想,那就一定是對的”;

慣性思維——“以前就是這樣,那就一定是對的”;

固執己見——“我就這麽想,那就一定是對的”。

可怕的不僅是逃避、放棄思考,更因為這也是在逃避、放棄自我的可能性。

學生不應該有“努力的幻覺”,低效的學習某種程度上就是半吊子,這樣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實在得不償失。

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更不應該有這種幻覺。成年人的世界更加複雜熙攘,時間和精力也更為有限。如果沉溺其中長此以往,換取少得可憐的成果,世界隻會多一個庸碌無為甚至失敗潦倒的中老年人。

不要再為“低質量勤奮”痛苦拉鋸,人生更應該是分清輕重緩急,有規劃和思考,從容不迫地撒網捕魚。

為此,大腦也應該像肌肉一樣,勤於鍛煉,才能善於思索。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思維懶惰的人太常見了。凡事隻要多考慮一些,輕易便能與他們拉開差距。

作者:劉德滑化花劃 這篇關於別讓低質量的勤奮毀了你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