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Feb20

上周整理書櫃翻出一張美發卡,突然想起辦理後大半年才用了兩次,家附近的分店就關了。雖說其他分店可用,但來回將近1小時路程實在沒勇氣啊。沒多久分店一家接一家關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恩,錢又壯烈地爛在卡裏。

它的前輩們還包括了健身卡、美容卡、按摩卡等一票兒,以各種姿勢躺在或新或舊的卡裏。不得不說,偶爾想起這些不經意的小投入,水漂真是打的Piapia響。

把它視為浪費也好,沉沒成本也罷,總歸是讓人傷神傷錢的事。

可沉沒成本總有讓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你會為此懊惱,或是死死不願放手,越陷越深。第一種收拾起來倒還簡單,倒是後者,更讓人揪心幾分,在生活中實則避無可避。

1

難以放手的“沉沒成本”

事實上,很多東西真和你家樓下的小河一樣,流水不複返,真要細究也沒那麽心疼。可道理都懂,切換回生活中依然無法掙脫這個黑洞。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時依然不見來車,卻不願叫個滴滴——不是摳門,而是不甘心,寧願在烈日下繼續滿頭大汗耗著也不想讓已過去的時間“被浪費”。

比如出去旅行,最有毒的一句話就是:“來都來了…”堪稱人生魔咒啊!景點的遊客多如大米,在強大的人流加持下雙腳都快離地向前飄,可這不都來了嘛,內心再怎麽崩潰,風景再怎麽差強人意,也還得強忍著完成自拍配圖九宮格+地點打卡的標準化動作,才能安心離開。

比如戀情或婚姻明明已名存實亡,仍然不願分手,寧可彼此繼續消耗時光、不斷讓痛苦發酵。即便局麵已經一地雞毛,可曾經付出了那麽多啊,聊勝於無,雞毛就雞毛吧,反正也比沒有強。

而表麵上看起來“得到的東西”,通常都隱藏著“無形的損失”。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麽是沉沒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隻是,讓過往投入的一切付諸東流,清零著實讓人肉疼。太多人對所謂“浪費”資源擔憂害怕,逃避麵對已有的損失,卻在層層嵌套中不斷投入新的成本。

打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電信詐騙長盛不衰,這麽多年套路都沒啥創新,卻屢試不爽,為啥?說白了核心支撐理論就是“沉沒成本”啊。

騙子一開始都是讓人先掏一些小錢,看你入坑,就拖著你越交越多。你就算有抽身的念頭,可一想,要是不交前麵的錢就拿不回來了呀!隻好抱著僥幸心理越陷越深。

人總是傾向於隻煩惱眼前的事情,即便典當未來的資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殘破不缺,或是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2

你真正喪失的,是機會成本

前幾年我心血來潮買了一台健身的騎馬機,放在客廳,盤算的還挺美:以後在客廳就可以邊看電視邊運動了,日子健康紅潤有光澤,簡直不要太好!

3個月不到,那東西成了個雞肋:

我在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書房,偶爾到客廳,也是想癱在沙發上休息會兒。爬上騎馬機對我來說不亞於上刑,通常不到20下就又癱回沙發了,而且房間搭配上還有些格格不入(當然看久了也習慣了-)。

結果,大家夥一放就是兩年多。

讓我懊悔的倒還不是某個斷舍離Moment降臨,換來的空置清爽感,而是後來買了一把好看的小椅子,和整個客廳相得益彰的時候:“我早幹嘛去了啊!現在才把這角落捯飭成想要的樣子。”

你做出一個選擇,就會損失另一個選項的成本。隻不過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在做選擇而已。

人的本性是不斷占用,至於是否值得、是否有意義,則是理性負責判斷的事兒。於是本性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把你拽下山崖,難以起身。

你不肯放棄一段爛透的感情,無形中不斷投入心力,同時還失去了遇到柳暗花明的機會。

你明知目前的工作,不僅一眼就能看到頭,還特無聊,依然不願重重新選擇,而是眼睜睜在原地看著它變成現實。

你投資一個項目,幾年了始終在惡性循環,前無破局之門,後無資源續命,卻寧願它這麽卡著繼續耗費金錢時間,而不是將資源重新洗牌分配。

真正讓你肉疼的,往往是當閃過“早知道我就該......”的一道光時,才明白付出最大代價是其他的選擇機會,它或許是錢、是金錢、是精力等等,表麵不同,實質類似。

骨子裏執著於已有的結果,喪失判斷力。最終不僅讓失敗更為篤定,還把新的際遇給斷送了。

《東邪西毒》電影中這麽一句: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麵是什麽。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麵,你會發現沒什麽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

問題就在於:這場景落在誰身上,十有八九還是會懷揣著種種“如果”假設,翻過山去。

可人生就是這樣啊,隻有結果,沒有如果。

3

如果想要抽身

有句經典雞湯這麽說的: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看過去挺有道理,但好像又啥都沒說…

要怎麽解決?

1)讓自己回答一道假設題。

2)開始時,想好止損線。

先說第一點,真到兩難的境地,不妨問問你自己:倘若把已付出的窟窿填平,你會如何選擇?尤其適合工作、情感這樣不可量化的場景。

和過去式糾纏不清,索性直接抽離出來。

糾結眼前無法令你滿意的工作,若你隻做了1個月而不是5,6年,是否仍願意繼續?若感情持續隻不過短時間,是否還會讓你猶豫放棄?叫的外賣難吃得想吐,若不是秒速送到你麵前,你會不會直接下樓買點好吃的?若不是花高價而是免費得到線上課程,那麽,發現老師講的簡直是胡扯到沒法聽,你還會繼續花大量精力把整套聽完嗎?

事情分開來看,答案很可能就呼之欲出了。

其次,在開始時想好止損。適合投資、等待之類可以用金錢、時間作為明確衡量的情況。

假如虧損超過50%、等待時間超過30分鍾,立即收手,重新作出選擇。再怎麽重倉投入,一旦劃好紅線,當腳即將邁過時,理性不至於徹底缺席。

越大的投入,不管投入物是什麽,越需要在開始時慎重。認真學習遊泳很重要,但不讓自己掉進水裏更重要。

我們終究不是神,無法掐指一算預測出未來的事。這輩子那麽長,難免浪費些什麽,不被“浪費”困在無止境的黑洞中,才能翻篇轉向春暖花開的一側。

作者/臨公子

這篇關於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