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自己

Feb20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自己。——魯迅
       解剖,一個醫學名字,是對已經失去生命的物體進行解剖,揭開某個真相而解開造成死亡的疑問。魯迅先生最早是學醫的,並且到日本留學,當然是學過解剖學課程的,他寫的《藤野先生》講的就是那時的故事。他所說的“解剖別人”並不是在物體上的解剖,當時的社會數千年的封建積弊根深蒂固,軍閥混戰,外敵入侵,麵臨亡國的危機,人們的思想與靈魂極度麻痹,發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歎,也更是在解剖這個民族,想從思想及靈魂深處尋找其病根,予以挽救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解剖自己”則是自我反省,挖出病根從而用手中的筆激起整個民族的大義,挽狂瀾於即倒。
       習慣上,大多數人隻喜歡談論別人,很少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和認識的。人貴有自知之明,可知人難,自知則更難,遇事尋找他人過錯,不願直麵自己,逃避責任的態度是很難對自己作出反省的。古人尚“每日三省吾身”,時時記得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做一個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古語中的“自”,是自覺,獨一室之際,自律自責,啟迪內心良知,思自優劣。必先自省,而後自明。自省是尋找自己的不足,通過內省達到一種思考後的覺悟,通過自我的意識來審查自己的行為的過程。見到道德高尚的人要學習,見到卑鄙的人,也得審視自己而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唯有如此,通過反思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有道德修養的人。
        通過自省來解剖自己,清空心中的雜念,能夠從中找出原因,改正偏離社會倫理的不善之舉,清除思想上的灰塵,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學習,善於幫助別人,以自己的熱情融入社會生活,持之以恒,這樣自己就得到了內心的安寧,才能受到周圍人的尊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一個有完整人格尊嚴的人,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用自己的良知做事。若自己有能力時,當幫助他人,以良好的品德感染他人,從善如流,帶領眾人一起走向和諧的社會大家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善學者是無處不學的,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恥下問予以增加自己的學問,以學習的姿態融合於大眾的活動,在與大眾的交往中不斷的鞏固自己學識,認識自己的不足,汲取生活的養料,向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士靠近,學習他們的優良品德,逐漸的完善自己。
        平淡的生活是處處充滿詩意和禪意的,人生的智慧來源於生活。知識的來源不外乎“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大部分知識是通過學習而得,所謂“生而知之”則是對待事物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可以“得一而知十,舉一而反三”,也是學習所得。而“困而知之”則不同,是處於困苦或絕境中,通過進一步認識自己,繼而解剖自己獲取的人生智慧,有一種對生命的感悟,大多數智者或成功人士幾乎都有此種過程,是人生智慧的集中體現。
        能夠時時做到自省的人,必定也是一個善於幫助別人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換位思考”,不要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去要求或強加他人去完成,這是極端自私的行為。時時記得解剖自己,以自己的良知做屬於自己應該做的事,以一股熱情融合於社會集體活動,用具有優良品德的言行引導周圍的群體,知識在共同的學習中會提升的更快。通過在學習中所掌握及感悟出的智慧,會給你的內心帶來無比的安寧,充滿情趣的生活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得以完善。
這篇關於解剖自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