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定義

Feb20
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總喜歡思索人生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 不知從何時起便不再糾結此類問題 不經意間覺得仿佛想通了,多年以來好像也確實沒有為此再疑惑過…… 我給自己的人生這樣定義:“人生就是一個追求和體驗更多更好的幸福快樂的過程”。這當然沒有苦渡眾生的宗教情懷那麽深遠,也不及為實現天下大同而奮鬥那般高尚,但也絕非簡單的享樂主義,相信這種表述還是有很多人可以理解和認同的……   最近多讀了些羅素的言論,竟然找到不少可以參照和豐富我的這個想法,盡管這可能已經多少違背了他“不用盲目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的主張。但我還是很慶幸思考出了自己人生的定義,起碼不是他老人家說的那種“致死都不願意思考”的人。   首先人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不由自己決定,終點也未必全能掌控,正如羅素在《怎樣變老》裏說的:“人的一生應該像一條河,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的河岸所束縛,然後激烈地衝過巨石 衝過瀑布。漸漸地,河流變寬了,兩邊的堤岸也遠去,河流流動得更加平靜。最後,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並毫無痛苦地消失了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從有意識和有能力開始起,我們就不斷追求幸福快樂,無論是身處逆境順境,無論年幼年長。而所謂的幸福快樂又是那樣的多姿多彩,變幻莫測,正如羅素所言的“參差多態乃是幸福之本源”:它可以是冬日陽光下一杯清茶帶來的“小確幸”,也可以是曆盡艱辛後萬眾矚目中體會的榮耀,甚至可以隻是平靜心靈湧出的淡淡的喜悅…… 但你都無法證明此種幸福大於或小於彼種幸福,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體驗千差萬別,即使同一個人對同一種幸福的感受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感受不同甚至相反。   幸福當然也可以是在追求某種信仰的忘我中體驗到的快樂和滿足,但我會和羅素一樣,“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所以仔細想來 一定要先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某種意義或者設定某個終極目標多少有點自尋煩惱,如果中途發現有誤怎麽辦? 就此認定此生終結,還是承認自我背叛 或是將錯就錯? 畢竟我們都無法重新再活一遍……   體驗幸福快樂當然十分美好,但是追求幸福中所有的付出未必會有相應的回報,從天而降的幸福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在追求幸福過程的本身也充滿快樂才是最高境界,就是羅素所說的“使事業成為喜悅,使喜悅成為事業”。如果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就如他建議,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勃勃生機和廣泛興趣”的人。   最難的是在有限的一生中如何獲得更多更好的幸福快樂,這不僅僅是將生命延長,那樣大家就隻要追求養生以求延年益壽。因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相信一定會有令你幸福感最強,也最適合你達到的幸福與快樂。如何更有效率的抓住這些幸福快樂,如何抓住品質更高數量更多的幸福快樂,那就需要天賦,毅力,智慧和運氣。   但真的想要在現實中量化或優化一生中的幸福卻又沒有可能 因為你無法保證你當時的判斷都是精準和理性的 有時你認為是在浪費時間 但卻可能是幸福的源頭; 有時你認為這是通往幸福之路 走著走著卻越來越痛苦…… 所以羅素也不禁感歎:“據說人是一種理性動物。窮盡我一生,我都在尋找這種觀點的證據。”   讓我們繼續從羅素的言論中找到一些啟發吧:獲得幸福沒有標準的方式“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你不可能抓住所有生活中的幸福快樂,“放棄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了得不到的某種幸福而一直陷於痛苦不能自拔,就已經失去了獲得其他幸福的機會;我們要放下過去,活在當下,因為“現在隻是剛過去的時間上的一個點” 所有現在經曆不幸與痛苦都會成為過去;他還告訴我們要去掉浮躁,享受平靜,這樣才能更幸福的生活:“所謂幸福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原因是隻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三種單純又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羅素認為致我們於不幸的是人的自我中心,而領我們到幸福的是非自我中心,於是他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動力。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的動力是什麽 隻能由自己去追尋了。  這篇關於人生的定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