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學有所成的人,是讓這個世界適應你

Feb20
作者丨霧滿攔江

  讀書時,我最恨最恨的,就是雞湯狗。每當有名家來學校講座,學生們就會問他們一些非常明確的問題。

  可是雞湯狗們,顧左右而言他,含含糊糊,吱吱唔唔。總是給你一個極不明確的回答。

  我是極憤怒的——雞湯狗,說句人話會死嗎?

  但等我畢業幾年,不無驚恐的發現,我自己也墮落成雞湯狗了。遇到年輕學弟學妹的問題,回答總是吱吱唔唔,東拉西扯,離題萬裏,言不及義——我終於發現,學生時代所謂明確問題,恰恰是對這世界一無所知的書生蠢萌。

  那麽,現實世界和我們學校授業,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學校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明確的——有公式、有定義、有標準答案,還有各式各樣的提分攻略。

  現實世界是晦澀的——沒有公式,不能定義,因人而異,別人的蜜糖,到你這兒就成毒藥了。

  學校教育之所以明確化,一來老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過時的東西——舉個例子,你打開曆史課本,一看到劉邦這個名字,就會嘩的叫出聲來,漢高祖耶,萌萌噠。你在課本裏不會選擇項羽,因為你早就知道他會輸掉。

  但在現實中,你不知道哪個是漢高祖,不知道誰是項羽。正如雷軍所遇到的,曾有個巨醜年輕人找他忽悠投資,雷軍果斷拒絕,這人明顯是騙子咯,說話滿嘴跑火車——可過不幾天,你鬱悶的發現這個滿嘴跑火車的家夥,赫赫然竟是馬雲——這樣的事兒,在課本裏絕對不會發生。

  讀書破萬卷,下筆成考神的年輕人,本能的有著把書本中的確定性,搬到現實中的衝動。

  然而,真的搬不過來!

  正因為世界是不確定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無限種可能。為什麽你那麽急於給自己設限,堵死自己無限可能之路呢?

  如何從書本的確定性中走出,麵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並獲得無限可能?送你七句話:

  1.忘記你在學校裏學過的一切,剩下來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個細節,外敵入侵武當山,風雨飄搖之際,男主角張無忌挺身而出,現場跟武當鼻祖張三豐學習太極,學了之後開始消化吸收。稍傾,張三豐問他:孩兒,吸引的怎麽樣了?

  張無忌答:忘了三分之一。哎呀媽,這孩子忘性太大,張老師你趕緊再給他講一遍。

  那就再講一遍吧。於是張三豐再開講,這一講大家全炸了——張三豐第二次講的,跟第一次講的完全不一樣。

  坑爹呀,講完了第二遍,張無忌已經忘記了三分之二。然後張三豐再講第三遍——跟前兩次又不一樣。

  終於,張無忌把學到的,全忘光啦。

  把知識忘光的張無忌,突然發出一聲長嗥:打死你個狗日的……就見他神功大進,兔起鶻落,衝過去啪啪啪把入侵武當的外敵,統統打趴下了。

  金庸編這麽個怪故事,想說什麽呢?

  知識是沒有價值的,都是古人類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創造出來的應急方案。時代過去了,知識就過時了。

  有價值的,是產生出知識的原理。知識好比別人下過的棋譜,而原理是滲透你身心的棋道。嚼別人的饅頭,走別人的路,你會輸到連褲頭都沒得有。

  所有的棋手都是在掌握基本原理下,現場博弈見招拆招。你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考出來的分數,都幫不了你。能夠幫助你人生的,是智力活動的習慣、是思考與判斷的總和力!

  2.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這句話,是叔本華說的。蕭伯納以及其它一些名人,都曾說過類似的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界是由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媾和而成。能夠確定的是你自己,不能確定的是別人。能夠確定的是規律,不能確定的是人性。

  你可以選擇,讓自己成為什麽樣的人。

  選擇成為一個豁達的、優秀的、進取的前行者,就會以你這種確定性的選擇,接受一種不確定的社會博弈,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的結果。

  選擇成為一個小肚雞腸的、不堪的、頹廢的抱怨者,就會發現一切都如你所願地確定化了——隻不過,生活的不如意,讓選擇者陷入到更大的委屈之中,隻因為你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更好可能。

  3.你需要的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句,此前周國平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有引用。

  最近朋友圈裏,流傳一個段子。說是個大學生,抱怨學曆房太貴,學曆不值錢而學區房值錢,諸如此類。

  於是一個老人曰:我是個老工人,家住北京,拆遷得到了幾套房。可是我想說,你是一個大學生,如果你讀書的目的,隻是想在北京買套房子,這好像什麽地方不對。

  什麽地方不對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麽叫明明德呢?古人將最高的智慧,稱為道。而德是對最高智慧的認知與應用。大學大學,就是大不了自己學的意思。為什麽要自己學?雖然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但老師傳來授去,不過是一點知識皮毛。而要獲得浸透到身心的原理,這要靠每個人自己琢磨。

  你應該掌握的東西,要比學位更有價值。

  可最終,那麽有價值的東西落到你手裏,被你給弄貶值了。就是因為你把自己弄成了豬隊友,再有價值的東西和你站在一起,都會受你拖累跳水跌停。

  真正學有所成的人,是讓這個世界適應你,而非相反。

  4.做自己性格的主人,而非讓自己成為性格的奴隸。

  所謂性格,不過是我們成長過程的習性積累。而這種積累,受晦澀人性影響,注定是殘缺的。

  有人心懷恐懼,遇事逃避。有人嘮叨抱怨,視人生為對自己的迫害。還有人動轍暴怒,老虎籠子都敢鑽,把自己的人生弄成一團糟。

  恐懼、抱怨以及憤怒,外加其它各式各樣的小情緒,讓我們的心,如風中浮萍,飄來蕩去沒個著落。縱然所謂愚者,也能夠把道理說得頭對是道——但就是無法克製心中的消極怠惰!

  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原理。比掌握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自己。

  5.一生所學,不過是懂得與自我和解。

  千萬不要和自己較勁。所有晦氣的人生,無不是陷入到痛苦的糾結之中,明明知道什麽是對的,可就是不想讓自己痛快。人心裏有對自己的怨,有對自身存在的不認可,所以佛家說回頭是岸,就是希望大家別再跟自己鬧了。

  千萬不要和別人較勁。對人性的認知,是天然的,猶如魚在水中,不問自知。但偏偏,有些人非要和人性抬杠,要求於別人對自己做出違反基本人性的表現。別人順著人性走,他就滿地打滾抵死不依。

  千萬不要和規律較勁。長大了就要自己走路自己吃飯,卻仍然趴在地上不肯挪窩,憤憤不平的要求別人抱著走。抱你不動,你就委屈的淚飛頓做傾盆雨,灑向人間都是怨。多數委屈都是假想,是情緒滋生的心理幻影。我們需要與自己和解,擺脫心理幻影的操控。

  讀書明理,需要明白的,就是這麽個簡單道理。

  6.人類所犯的所有錯誤,都是因為失去耐心。

  這句話,是卡夫卡說的。

  為什麽要耐心?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周期。人生的成長,事業的進程,都如一粒種子,先得雨水滋潤,破土發芽,先長成小樹苗,經年累月,漸成合抱。有些人暴脾氣,見到粒種子就急切地要棟梁。

  不能等,不肯等,焦灼之心日盛,終致成為一個憤世嫉俗者,看什麽都不順眼。如果不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短線吃飯,長線植業,就會於積憤憂怨之中,失去自己的人生。

  7.人生隻有一個課題,那就是成長!

  成長是一生的事兒,小孩子知道自己會成長,所以他們始終擁有未來。

  而當我們長大,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自己,在不遠處等待著我們。那麽我們就知道自己仍然未臻完美,所堅持的,未必是正確的,所信守的,也許不是那麽靠譜。

  這時候我們就不會那麽固執,非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更不會年紀輕輕就滿臉暮氣,不會在人生還未開始,就準備退場。

  而是始終保持快樂之心,對這世界充滿了無盡的好奇——相信我吧,我們所看到、所認知的世界,隻是整個世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總會有意外的驚喜在前麵,總有新的變局,賦予你更多選擇。

  世界是晦澀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無論你在什麽位置,仍然有著無限的可能,千萬不要把自己局限死!

  忘記你在學校裏學過的一切,剩下來的,才是最有價值的。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你需要的是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做自己性格的主人,而非讓自己成為性格的奴隸。一生所學,不過是懂得與自我和解。人類所犯的所有錯誤,都是因為失去耐心。切記人生隻有一個課題,那就是成長!

  做一個有主見的人。但要知道,所有的主見,都有一個適用領域。邊界之內是真理,邊界之外是謬誤。價值性認知永遠是開放的,能夠將你學到的一切融匯貫通。無論你視野多廣,格局多大,所知道的永遠是局部。

  所有的知識,都是低值易耗品,唯原理能夠以簡禦繁,唯智慧能夠應用自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學院知識,隻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人的一生都在漸行漸高,不斷的顛覆自己,提升自己,直至你走到智慧的高處,一覽天地眾山小,俯瞰人世煙雲重。

  這時候你的心才會放開,再不拘泥,再不苟且,再不急切,再不焦躁,再不糾結,再也不為浮光幻影的情緒所影響。

  這時候你才會知道,生命是朵美麗的花,隻需要靜謐的心,持續的勞作,於夜雨柔風之中,聆聽那蕊瓣悄然綻開的激顫。

  此時的快感,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END— 這篇關於真正學有所成的人,是讓這個世界適應你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