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裏挑燈看人生

Feb19

  凡能喝點酒的人,大概都有醉過的曆史。醉,對於喝酒的人來說又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醉,也可以分為兩種解釋: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醉,即神誌不清;還有一種則是享受那種醉的境界。我是能喝點的,就是北京的“二鍋頭”,隻要高興起來,幹它半斤八兩也照舊分得清東南西北。然而我愛喝酒卻沒有酒癮,更不會貪杯。因為我喝酒有個“三不喝”的原則,即:人不對不喝,環境不對不喝,話題不對也不喝。其實這三點對於剛入酒道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這酒怎麽喝,古人也是規矩頗多的。唐朝的皇甫鬆在《醉鄉日月》裏對喝酒時的環境、人、話題都有較詳細的說明。他說:對花酣飲,當在白晝,這樣可以借取其光明;對雪酣飲,當在晚上,這樣便於欣賞其皎潔;為得意之事酣飲,當以“豔唱”相伴,這樣可疏通意氣,使之調和……在水邊酣飲,當在秋天,這樣可以顯示其清朗……
  
  當然,如果一味依照古人這些言行去喝酒,那麽現在這酒就沒辦法喝了,所以宴席上有時還得靠自己及時調控比較實用。我上文說了,醉,對於常喝的人是常事,有時還真的需要“醉”一下來認識自己,大畫家傅抱石先生有一枚閑章叫“往往醉後”,而沒經過那種歲月的人是很難體會出那種“醉後”的滋味。
  
  還有一個叫法常的醉和尚曾說:酒天虛無,酒地長遠,酒鄉平靜,沒有君臣貴賤之拘係和財利的圖謀,更沒有刑罰需要逃避。那裏和樂、悠閑、廣遠,其樂融融。這和抱石先生的“醉後”感可能是一樣的,都在現實(特殊時局)以外,尋求點沒有恩怨情仇的空間,來釋放胸中的不平,而這個空間往往是在酒醉之後才能感覺到的。所以有時候“醉”恰恰是一種人性的回家呢!清人張潮,因酒而想俠客,我常常是因酒而想好友。我得好酒時,往往想和朋友幹它一個底朝天,追求一種“我欲醉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隨意。醉裏挑燈,辛棄疾空懷報國之誌,醉裏挑燈看劍;這種醉,是為國家的榮譽而醉。所以稼軒的詞,是酒氣裏激蕩著劍氣。李白有“會須一飲三百杯”之句,其實這並非瞎吹。據《鄭玄別傳》載,當年鄭玄在馬融門下七年,一日要送母親回故裏。為餞行鄭,席間一共請了三百人作陪,結果每人都敬了鄭玄一杯,而這位鄭先生是溫文爾雅,毫無一點懈怠之意。鄭玄的酒量果然了得,但是我們終不知,那時的酒是不是比現在啤酒的度數還低呢?就是今天的啤酒,喝上三百杯也不得了啊!據我所知,古大俠古龍的酒也是後無來者的,他的逝去與酒是難脫幹係的。 這篇關於醉裏挑燈看人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